今天早上,我在吃早餐,兒子黃檬檬在客廳那頭自己玩。最近因為工作忙,我早出晚歸,周末也不在家,和他在一起的時間少了好多,平時陪他吃飯,給他洗澡、講故事,和他一起嬉笑打鬧等等的,最近都顧不上了。黃檬檬有些不樂意,哭鬧過兩次,但好像也適應了,平時都自顧自地玩,或者和爺爺奶奶玩,不怎麼要求我在場。 我一邊吃早餐想著今天的活兒,一邊看著他在那邊拚積木、玩鏟子,心裏不禁有些小哀怨:“幾天不陪,兒子也不粘我了,原來媽的重要性只需要幾天時間就能稀釋掉。”正想著,黃檬檬突然望著我,笑笑地大聲說:“最喜歡媽媽!”他以前從沒這麼說過。我一愣,趕緊回答:“最喜歡弟弟!”弟弟是我們對他的愛稱。他馬上又接上“最喜歡媽媽!”……我倆就這麼你來我往地對喊了n個回合。 好吧,我承認黃檬檬這一句話,真讓我整顆心都融化了,這些天的疲憊也仿佛一掃而光。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這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收到兒子的告白,在他兩歲四個月的時候。他還這麼小,就已經知道我需要什麼,知道怎麼安慰我。 我在朋友圈美滋滋地說這件事,引起好多朋友的討論,大家討論的是兩個話題,一個是感受力,一個是表達力。 有一個朋友說,黃檬檬已經會觀察我的內心,而且善解人意,知道我心裏的“小怨念”,才會來這麼一句“突兀”的表白。我很同意呢!他不是無緣無故說這話的,因為他知道了媽媽心裏的落寞,需要這樣的安慰。 我不知道他是怎麼學會觀言察色的,孩子的感受力有時真的超乎我們的想象。但我一直以來都是希望他心裏裝著別人。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吃東西的時候,我會提醒他,爺爺/奶奶/爸爸還沒吃,你要叫他們吃;晚上給他洗完澡、他想趕緊上床聽故事的時候,我會提醒他,爺爺正在給他洗衣服,要打聲招呼再進房間;外婆咳嗽,我教他提醒外婆吃藥……孩子從小在簇擁中長大,成為家庭的中心幾乎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我希望他至少知道關心別人,希望他心裏除了自己也能裝著別人。也許正因為此,他能在忙著自己的玩的時候,注意到媽媽的小落寞。 也有不少朋友感嘆,一個小屁孩能這麼直接地把愛表達出來,真是暖心。我開玩笑地說,那是因為我倆都是直來直去的白羊座。玩笑歸玩笑,孩子的行為模式是由大人造就的。我一直贊同這種說法——對三四歲以前的孩子,要無條件地愛;愛不僅要在行動上,也需要用語言去表達,哪怕是媽媽對孩子的愛。這和我的父輩不一樣,我的父母不會和我說“我愛你”,雖然我從來不懷疑他們對我的愛。他們和大部分中國人一樣,那麼含蓄,羞於表達情感。到了我們這一代,我希望有所不同。 檬和檬爸 每天晚上,我給黃檬檬講完故事,在他將睡未睡的時候,都會親一親他的胖臉,在他耳邊輕輕說:“媽媽愛你,媽媽任何時候都愛你。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我和他一直講潮州話,用潮州話說就是“媽媽惜你”。每天晚上都重復這兩句話。他有時候會笑一笑,有時候毫無表示,呼嚕一下就睡著了。但我知道,他心裏很踏實。有一天,我聽到奶奶在說他哪裏不乖,說“這樣奶奶就不惜你了”,然後他小聲地說:“媽媽惜”。祖母輩習慣把“不愛(惜)你”作為“要挾”的條件來要求孩子聽話,但我想讓他知道媽媽的愛是無條件的,“哪怕媽媽批評你,也是愛你的”,我不止一次這麼告訴他,也許他現在不懂,沒關係。 我習慣這樣對黃檬檬表達“愛”、“喜歡”,習慣擁抱他,親他,他也學會了這樣的直白表達,喜歡把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喜歡用擁抱來表達愛,更重要的,他願意去愛別人,愛家人,也愛小朋友、小動物。有一天晚上,我給他講繪本《親愛的小熊》,裏面小熊要畫一幅畫,就叼著兩枚釘子要把畫紙釘在樹上。黃檬檬突然哭起來,哄了半天哄不住,後來才問明白:他擔心小熊把釘子吃到肚子裏。真是又好笑又叫人感動的小心靈。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我覺得,兒子的告白,是對我最大的犒賞。他雖然還很小,但已經在學習如何在別人需要的時候施與愛與關懷。成為一個被別人愛著、也愛著別人的人,是成長中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不是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