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歲的「柏老爺」:樹根被鏟破會泌出略帶紅色的液體 村民謂此檜柏為「血柏」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1850歲的「柏老爺」:樹根被鏟破會泌出略帶紅色的液體 村民謂此檜柏為「血柏」 觀看人數:518  

 

1850歲的「柏老爺」:樹根被鏟破會泌出略帶紅色的液體 村民謂此檜柏為「血柏」

2017年7月2日,河北省臨漳縣習文鄉靳彭城村,三國時期曹操的拴馬樁——千年柏魁。

1850歲的「柏老爺」:樹根被鏟破會泌出略帶紅色的液體 村民謂此檜柏為「血柏」

三國時期,曹操為了打過長江,一統天下,在銅雀台南麵挖掘了玄武池,設置了南校場,在此操練水兵。可這裏光禿禿的一片,曹操閱兵時竟無拴馬之處,次子曹植見狀,特意從太行山移來一棵碗口粗細的柏樹,種在玄武池南。柏樹汲取漳南大地的靈氣,越發長得挺拔茂盛,曹操見狀非常高興,每當騎馬到此,總把馬拴在這棵樹上,因此,這棵柏樹也就有了「曹操拴馬樁」的美稱。

1850歲的「柏老爺」:樹根被鏟破會泌出略帶紅色的液體 村民謂此檜柏為「血柏」

歷經千年錘煉,如今,這棵大柏樹依然枝葉繁茂,要四個成人才能合抱得來,樹高22.5米,樹冠直徑80米,長勢獨特。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根據河北省園林專家鑒定屬檜柏,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在中原獨一無二。

1850歲的「柏老爺」:樹根被鏟破會泌出略帶紅色的液體 村民謂此檜柏為「血柏」

樹的主幹上長著一些半球狀的骨突,就像緊握著的拳頭。從不同方向觀看,還能從枝杈上看出許多神奇的形態。曾有人這樣描寫:東有男女情悠悠,西有蝸牛樹上走;南有喜鵲枝頭笑,北有觀音雙合手;上有雙龍繞樹飛,下有凸拳暴如雷;曹操古鄴南校場,玄武池畔拴馬樁。

1850歲的「柏老爺」:樹根被鏟破會泌出略帶紅色的液體 村民謂此檜柏為「血柏」

古柏樹身偉岸,虯瘤突兀,枝繁葉茂,鬱鬱蔥蔥。它飽經滄桑而未毀,久曆歲月而不衰,在自古以來戰亂頻仍的中原地區,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據當地老人講,這棵古柏的實際高度要比現在看到的高得多。原因是樹的下部,有很大一部分被埋在土裏。

1850歲的「柏老爺」:樹根被鏟破會泌出略帶紅色的液體 村民謂此檜柏為「血柏」

古柏蒼勁挺拔、濃鬱蔥蘢,站在大樹前,讓人不由得心生敬畏。

1850歲的「柏老爺」:樹根被鏟破會泌出略帶紅色的液體 村民謂此檜柏為「血柏」

多少年來,附近村的群眾凡是在外地參軍、打工、做生意的,每年都能平平安安地回到家鄉,老百姓都說是得了大柏樹的保佑,所以又稱此樹為「保佑柏」。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每年正月初七,這裏都會舉辦年內第一個廟會,方圓幾十裏的人們都來拜祭大柏樹,並尊稱之為「柏老爺」。當地村民說:「樹根若被鏟破,會泌出略帶紅色的液體。」村民謂之「血柏」。

1850歲的「柏老爺」:樹根被鏟破會泌出略帶紅色的液體 村民謂此檜柏為「血柏」

抗日戰爭時期,有個負傷的遊擊隊員遭到日本鬼子追捕,情急之中爬上了大柏樹,鬼子追到這裏不見了人影,又不敢上樹,便朝樹上胡亂放了幾槍,「嘰哩咕嚕」地走了,之後沒過多久,這個遊擊隊員的傷勢便神奇地好了。

1850歲的「柏老爺」:樹根被鏟破會泌出略帶紅色的液體 村民謂此檜柏為「血柏」

古柏在三教堂的院內,之所以叫三教堂,是在一個院子裏同時供奉了佛教、道教、天主教三教的神位。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1999年3月18日,美中友好協會紐約分會會長、美籍華人許昌東先生來參觀古柏後,連連稱讚,並捐贈一萬元豎立起了此碑石。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文章尾

熱門推薦

熱門推薦

 

01廣告刊版插入



這裡滾動定格

關於 EZ生活


EZ生活 一個創新多用戶部落格平台。網友可以在這裡免費創建自己的部落格頻道!分享學習的經驗。

華人最大的內容分享平臺!

重要聲明:ezp9.com分享生活網,本站所有文章由會員即時發表,本站對所有文章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所有文章內容只代表發文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發文者擁有在ezp9張貼的文章。 由於本站是受到「即時發表」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文章,如有不適當或對於文章出處有疑慮,請聯絡我們告知,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進行撤除。
若有任何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瑱妥 著作權侵害通知書 ,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或修正。
若文章或是內容有問題請 | 聯絡我們 | ,我們將會第一時間優先處理。
使用注意事項使用規則Facebook隱私權條款隱私條款侵權舉報著作權保護聯絡我們廣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