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腳是「健康報警器」,出現這15種細微變化,說明你身體出問題了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雙腳是「健康報警器」,出現這15種細微變化,說明你身體出問題了 觀看人數:26  

 

雙腳是支撐人體全部重量的重要角色,每天上上下下,走走停停全都倚仗一雙健康的雙腳。

數據顯示,我們的雙腳一生平均要走12.5萬公裏,每走一步要承受3~5倍的體重。
 

雙腳是「健康報警器」,出現這15種細微變化,說明你身體出問題了

此外,腳素有人的"第二心臟"之稱,事實上,腳是全身健康的「放大鏡」,它上麵有26塊骨頭、33個關節、100多條肌腱肌肉,還有很多神經和血管與心臟、大腦、脊椎相聯繫,所以,即便是一些細微變化都可能是身體敲響的警鐘。
 

引髮腳病的兩大因素

據數據顯示,中國每兩個人中就有一人患有腳病,成年人患病比例更是高達75%。
 

主要原因有:

很多人平時不注重腳部的衛生與護理,有些人甚至不洗腳、一雙鞋襪穿好幾天也不換一次; 有些女性朋友為了漂亮,經常穿高跟鞋,以至於雙腳長期得不到放鬆,從而導致足癬、過敏、高弓足、足底筋膜炎等表層疾病。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雙腳是「健康報警器」,出現這15種細微變化,說明你身體出問題了

雙腳15個不同症狀,預示著不同疾病,千萬別忽視!

1、腳抽筋

雙腳是「健康報警器」,出現這15種細微變化,說明你身體出問題了

腳突然抽筋,或是肌肉的猛然收縮,之後會伴隨有酸痛,可能是由鍛鍊或脫水引發的短暫情況。

如果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可能是由於缺乏鉀、鎂和鈣元素等營養元素。
 

解決方法:緩解腳抽筋可以試著彎曲腳,按摩疼痛的部位;還可用熱毛巾熱敷,或可將腳放入熱水中,並慢慢將腳趾往自己的部位伸展,即可緩解。
 

2、腳麻

雙腳是「健康報警器」,出現這15種細微變化,說明你身體出問題了

如果你的雙腳經常出現麻木的感覺,這多與神經病變有關,可能預示著足部、腳踝或後背的神經萎縮了,兩個首要原因是糖尿病和濫用酒精。

如果是短時間的腳麻,則不必擔心,可能是姿勢不當或鞋子過緊造成的。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3、腳幹

雙腳是「健康報警器」,出現這15種細微變化,說明你身體出問題了

如果發現,腳上皮膚乾燥容易脫落,一定要引起注意。

當心血液循環障礙。

腳部皮膚乾燥的罪魁禍首不僅僅是腳癬或過敏,很可能是血液循環不暢所致,使腳部無法接收足夠的供血。
 

解決方法:如果不是很嚴重,經常清洗腳,然後讓其徹底乾燥。
 

4、腳傷難愈

雙腳是「健康報警器」,出現這15種細微變化,說明你身體出問題了

頑固的潰瘍是糖尿病的嚴重預警信號之一,其關鍵原因是血糖水平升高會導致神經受損,削弱出汗功能和癒合能力,導致「糖尿病足」,嚴重時還可能導致感染甚至截肢。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解決方法:馬上治療潰瘍,並做個糖尿病的檢查。
 

5、雙腳冰涼

雙腳是「健康報警器」,出現這15種細微變化,說明你身體出問題了

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女性身上。

女性的核心身體溫度會比男性低,所以即使她們很健康,對寒冷也會很敏感。

40歲以上的女性如果有寒腿的現象,可能是甲狀腺功能減退,甲狀腺素是調節新陳代謝的主力幹將,其分泌不足會導致新陳代謝和體溫調節出現異常,身體產生熱量的能力大受影響,致使手腳冰涼。
 

解決方法:多泡腳,運動,吃溫熱食物,棄絕寒涼飲食,黃豆、亞麻籽、海帶調節內分泌。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6、跟痛症

雙腳是「健康報警器」,出現這15種細微變化,說明你身體出問題了

警惕足底筋膜炎、跟骨高壓症。

起床或從椅子上站起來時,腳後跟的底部出現劇烈疼痛。

穿太緊、太舊的鞋、人字拖等都會加重症狀。
 

7、大腳趾突然增大

雙腳是「健康報警器」,出現這15種細微變化,說明你身體出問題了

關節上突然發作的紅腫熱痛需及時就醫,這可能是痛風、關節炎、感染和外傷所致。

40到50歲的男性、絕經後的女性更易患有痛風。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8、腳趾無毛

雙腳是「健康報警器」,出現這15種細微變化,說明你身體出問題了

腳趾上的毛髮突然變禿,很可能是外周動脈疾病(肢體末梢沒有獲得充足的血液)所致,外周動脈疾病是心臟病或中風的重要警示信號,因為腿部動脈堵塞通常與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堵塞有關。
 

解決方法:通過加強運動,或者熱敷、泡腳方法改善血液循環。
 

9、腳部有黑痣

黑色素瘤可能出現在身體任何部位,包括腳趾,一旦有不明原因的黑痣出現,可能是皮膚癌的徵兆。
 

10、腳趾甲厚重、發黃

真菌感染容易導致腳趾甲變黃增厚,此外,患有呼吸道疾病、淋巴水腫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會導致腳趾甲發黃。
 

雙腳是「健康報警器」,出現這15種細微變化,說明你身體出問題了

11、腳踝腫脹

當心腎病。

腎臟有篩選營養素的作用,一旦工作失常,體液就難以及時排出體外,導致浮腫,腳部腫脹最為明顯。
 

12、腳掌疼

雙腳是「健康報警器」,出現這15種細微變化,說明你身體出問題了

走路、站立或按壓時,拇指關節和腳掌疼痛,但沒有紅腫,這可能是足底肌群損傷。

腳掌疼的同時,第三或第四腳趾也出現疼痛,可能是長期穿高跟鞋的原因。

如果是沒有原因的腳掌疼痛,並有口渴、尿頻、容易餓、體重減輕等症狀時,則可能否患有糖尿病了。
 

解決方法:如果是輕微疼痛可以每晚用熱水泡腳;建議穿高跟鞋的女士最好選寬頭、厚鞋底的鞋,且適當換穿平底鞋。

長久不愈,請及時就診檢查。
 

13、腳趾又圓又扁

如果腳趾出現了不正常的又圓又扁現象,這在臨床上叫杵狀趾,這往往是肺癌或心臟病的徵兆。

肺癌等肺病會導致血液流向腳趾甲小血管,引起組織膨脹。

而心臟病、肝病和消化係統疾病以及某些感染也會導致腳趾變形。
 

14、腳趾甲下有紅線

謹防心內膜炎。

這是小血栓破壞腳趾甲下毛細血管後導致血管破裂的結果,心內膜炎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心臟衰竭。

15、腳跟疼

腳後跟疼的原因很多:蹠筋膜炎、足跟脂肪墊炎、跟腱炎、跟骨骨內壓增高症、跟骨骨刺、滑囊炎....如果排除了骨折、跟腱問題、腫瘤等情況。
 

解決方法:多休息、減少負重;不要穿平底鞋和薄底的帆布鞋,有緩衝的運動鞋是更好地選擇;適當熱敷。
 

3個護腳長壽秘訣

常泡腳

俗話說:「天天泡腳,勝吃補藥。

」常用熱水或者根據自身病情,採用中藥進行足浴,可加快血液循環,甚至能起到改善心臟供血的作用,有利於消除腿腳酸困麻木、脹痛不適等疲勞症狀。
 

尤其是老年人,建議養成每晚睡前熱水或者中藥泡腳的好習慣,用約40℃的熱水,泡20~30分鐘即可,以雙腳皮膚發紅、麵部有微汗為宜。
 

腳部按摩

足底有與人體各個臟器相聯繫的穴位和相對應的反射區,常按摩,能加強人體氣血流通,疏通經絡。
 

1.足三裏:可改善胃腸功能,促進血液循環,使腳變得暖和起來。
 

2.承山穴:可緩解腳酸、腳抽筋等症狀;常按太溪穴可補養腎臟。
 

3.湧泉穴:能改善心肺功能等。
 

堅持運動

1.抬足

抬高雙腳是對足部鍛鍊的有效方法,只要每天堅持高架雙腳2~3次,每次5~10分鐘,就會使腿部的肌肉得到鬆弛,心肺的氧氣供應和血液回流得到加強,對大腦和心臟的保護作用尤為明顯,還具有抗衰老作用。
 

2.踮腳

雙腳併攏輕輕踮起腳跟,然後再輕鬆放下,反覆進行。

每天堅持2~3次,每次5~10分鐘。

長期進行這項運動,能解除站久、坐久後的機體疲勞、下肢酸脹和因下肢的血液回流不暢而引起的靜脈曲張,並對皮膚色素沉著及經久不癒合的潰瘍有治療作用。
 

有研究認為,踮腳運動產生的雙側小腿後部肌肉收縮壓擠出的血量,與心臟每搏排出量大體相當。

3.轉腳踝

盤坐在床上,一隻手握住腳踝,一隻手握住腳掌,緩慢轉動;也可以坐在椅子上,腳尖著地,以腳腕為軸進行轉動。

一般每次左右各轉100下,早晚各一次。
 

這個動作主要是為了疏通腳部的血管,加速腳部血液流動。
 

4.蹲起

做蹲起運動,一般每天做 10 分鐘左右(注意下蹲與站起時不要彎腰撅屁股,膝關節方向要與腳尖方向一致)。
 

這個動作可以有效促進全身氣血的流通,人蹲下去,身體變成三摺疊,被擠壓的血管收縮,氣血沖向未被擠壓的腳部血管,迫使它們擴張。

一衝一回的氣血往復運動中,就像涮瓶子一樣,使腳部血管都得到了反覆沖洗,而毒素經過血液循環就排出了體外,身體自然強健。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文章尾

熱門推薦

熱門推薦

 

01廣告刊版插入



這裡滾動定格

關於 EZ生活


EZ生活 一個創新多用戶部落格平台。網友可以在這裡免費創建自己的部落格頻道!分享學習的經驗。

華人最大的內容分享平臺!

重要聲明:ezp9.com分享生活網,本站所有文章由會員即時發表,本站對所有文章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所有文章內容只代表發文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發文者擁有在ezp9張貼的文章。 由於本站是受到「即時發表」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文章,如有不適當或對於文章出處有疑慮,請聯絡我們告知,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進行撤除。
若有任何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瑱妥 著作權侵害通知書 ,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或修正。
若文章或是內容有問題請 | 聯絡我們 | ,我們將會第一時間優先處理。
使用注意事項使用規則Facebook隱私權條款隱私條款侵權舉報著作權保護聯絡我們廣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