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公平!” 這恐怕是我們中大多數人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了。在未來幾十年的人生中,尤其是工作場合,你還要聽到很多次這樣的話,它們就如同萬千草泥馬般在空中奔騰而過。 而事實上,人越認為自己遭遇了“不公平”,你就越容易把自己擺在“受害者”的位置,自怨自艾,惡性循環。 一起來聽聽Paul Graham(矽穀知名孵化器Y Combinator創始人)的分析吧! 我們總是忍不住認為,生活對我們——“不公平”。 或許: 你給喜歡的女生發了100張照片她不回,卻和隔壁老王有說有笑 這份工作你明顯勝券在望,但最後居然沒收到offer letter 工作上的好機會明明該排到了你,最後卻莫名被那個小婊砸頂了包 …… 於是你深感自己“受害”了。
因為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人們“同情、可憐”自己,自怨自艾。希望得到別人的同情或者問題自動解決,或者破罐子破摔,無疾而終。 結果: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繼續陷入“受害者心態”的惡性循環。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我們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只是因為我們期待世界是公平的。 但其實,現實生活中並沒有一把尺子,叫做“公平”。 1 生活有兩種評估 你卻偏愛第一種 人們對你進行評判時,一般有兩種方式:第一種評判的最終目標就是要達到精確和公正,而另一種並非如此。 第一種評估:以“精確”為目標的判斷 第一種評估的最終目的是要對你進行精確的判斷,這種類型的評估包括法庭裁決、課堂上的成績,以及大多數競賽性質的東西。 當然,這種評估偶爾也會出錯,但鑒於評判的目的,就是要對你做出準確的判斷,因而通常其會附帶某些“申訴機製”。如果你覺得自己被誤判了,你便可以提出抗議,表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比如分數錯了可以查閱試卷,裁決失誤可以申請再審。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我們兒時受到的評估(那些考試)幾乎都屬於這一類;而也正因此,我們在便養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即認為所有的評估都是“為了”對我們進行“精確的判斷”。 第二種評估:有評判,但它不是根本目的 但實際上,現實中還存在一種被采用得更廣泛的人才評估類型。 這種評估並非要對你進行“精確的判斷”,它只是人們為達成其它目的而采用的一種手段。 這種類型的評估簡直包羅萬象,包括招人、談戀愛、投資決策。這類評估即使有所謂的“打分”,但也不能反映你的真實特質。 很難理解?我來舉個例子。 試想:你現在要為一個國家足球隊招募一批隊員,你的任務是要選出20個有潛力的選手。選擇過程中,總有一些出色的人是明顯可以勝任的,而同時也有很多人是明顯不能入選的。 除了這些人之外,你的評估最重要的判斷是:是否要錄取那些能力處於標準邊緣的人。 假設你搞錯了,低估了能力排在第20位的那個選手,因而將排名第21位的人招募進了隊伍——但是,你仍然成功組建了一支很好的隊伍。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其實,只要隊員們的能力分布並沒有極端差異,則能力排名第21位的那位選手並不會比第20位遜色太多;或許,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根本微乎其微。 排名第20的那個選手或許會覺得自己受到了誤判。但是,你進行評估的目標本來便不是要為其提供能力測評服務,而是只是要挑選出一支隊伍。 因此,如果能力排名第21位的那位選手與排第20位的選手差距不大,兩者差異小於測量誤差,則你的選擇仍是理性最佳的。 其實,我們甚至可以說,用“不公”這個詞來描述上述這種誤判是不恰當的。因為,這類評估本身就不是為了對任何個人做出準確的評判,其只是為了選出一個理性最佳的方案而已。 2 並非每件事都 黑白分明 實際上,我們之所以會混淆上述兩種評估,是因為我們認為:針對我們的每次評判,都是針對我們個人的。 但事實上,大多數並不是。 那些負責選擇的人(HR、你的上司、簽證官……)看似掌握了權力,這使得他們像極了擁有權威的法官。 但只要你將那個評估你的人視為是一個挑挑揀揀的“顧客”,而非一個法官,你就不會再期待他在評判時會力求公平了。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你要意識到的是:大多數人在評判你的時候,並不在乎是否準確。一旦你認識到大多候選人能力是呈正態分布的,精確評判在這種情況下並沒有太多意義。你就不會再將拒絕視為是針對你個人的了。 此時,“受害者心態”也就沒有意義了。 3 拒絕“受害者心態” 你反而能改變現狀 其實說來也怪,如果你意識到了公平本來就是一個虛幻的標尺,你反而可以減少“遭受不公平”的幾率。 因為你意識到:生活中涉及我們的大多數判斷,其實很大程度上受到的是“隨機”的外界因素影響。 那些能得到的機會也好、不能得到的機會也罷,他們並非是基於準確的思考和裁判——他們只是想趕快把這個坑填上,讓事情運轉起來——如此一來,你就知道,你只要更好地準備,就很有可能人為地去影響事情結果。 申請留學或者簡單的找工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大多數人在申請時會懷著一般孩童內心那種既自卑又以自我為中心的情緒:一方面,他們會假設招聘人員一定讀完他們所有的個人資料;而以自我為中心則在於他們假設錄取委員會會對他們格外上心,仔細研究他們的申請從而明確他們優秀與否。 這兩種情緒結合在一起,便使得申請者在心態上十分消極,在被拒絕時格外受傷,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實際情況是,招辦老師或HR只是想盡快為這個職位招到人,完成TA今天提前下班的KPI。 如果你能意識到,大多數篩選過程都是極快速、且與他們個人的準確評估無關的,你就能夠更有技巧地推銷自己,而不是對結果上綱上線,進而自我否定。 你要記住,你遭遇的多數“不公”,並非因為別人不喜歡你,而是因為他們“沒時間喜歡你”,所以你要創造機會,給他們認識你的時間。而如果你只是坐在那裏等著別人來評判,你首先已經失去了主動權。 拒絕受害者心態,不是因為生活不公平,而是因為你擺錯了自己在職場上的位置。 千萬不要在你還沒有努力的時候,就斷言這個世界的不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