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經常有這麼些個案,父母因為幼時求學受阻,於是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一定要他考名校,因此非常嚴厲;父母小時候物質過分匱乏,於是在有了孩子之後,對孩子百依百順……雖然做法不同,但背後的動機似乎都很類似,期待通過孩子的行為來滿足自己未完成的願望。這樣可能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我從自己的經歷,和大家分享一下感受吧。 ▋媽媽,求你別再說“對不起”了 絕大多數父母,都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而不是全新的、獨立的個體。他們認為自己對孩子有養育的責任,而孩子對自己有養老的責任。“養兒防老”,正是如此。 正因為父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所以一部分父母寄希望於孩子能完成自己未竟的心願,而另一部分父母則始終認為自己對孩子負有責任,認為“孩子是父母一輩子的債”。 17歲那年,剛結束高考的我進行了牙科手術,拔除了三顆牙齒。明明是醫生錯誤症斷導致激進手術,而我的媽媽卻一直責備自己。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她時而責怪自己沒早點帶我去醫院看病,時而責怪自己沒有帶我多看幾家醫院,時而責怪自己當時太忙沒有照顧好我,時而責怪自己太相信醫生的話答應了進行手術。 她總說:“17歲你就要戴假牙,是媽媽對不起你。” 多年以後,我曾經和媽媽心平氣靜地聊過一次關於她對我那三顆缺失牙齒的內疚給我的影響: “當時我並不知道假牙是不好的。你的一再抱歉,讓我在大學期間始終不敢和男朋友接吻。因為我怕他發現我有假牙。而假牙,是不好的。” “而現在,媽媽,請你不要哭泣。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當時,你已經做了最好的選擇,你帶我去了醫院,遵從了醫囑,並且為我花費了大量的手術費用。因此,我覺得你是一個合格的好媽媽。”
▋長期嗬護,看似偉大,實則扭曲 儘管從生理上來說,孩子遺傳並繼承了父母的DNA,但孩子卻已經是完全不同的獨立個體。孩子與父母的分離,其實從很早就開始了。他們還不會翻身的時候,只是靜靜地躺在我們的臂彎裡;隨著他們日益發展的運動技能,距離我們的物理距離也越來越遠。 另一個裏程碑式的分離是斷奶。斷奶的英文wean,其原意是指“成熟”,意味著孩子已經準備好比出生時更為獨立地進入新的人生階段。隨著孩子逐漸成長,他們(本來就應該)越來越遠離我們,成為全新的個體。 寄希望於孩子能有出息以便讓父母頤養天年,或者一輩子都將孩子置於自己的庇護之下,都是扭曲的親子關係。有媽媽不願意自己的兒子早早結婚,希望兒子能一直陪在自己身邊;即使結婚以後也想方設法地介入兒子的婚姻,和媳婦搶奪男人的心。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孩子剛出生時,我看著他熟睡的臉龐,對我先生說:“我已經開始討厭未來的兒媳婦了!”但是,隨著我越來越深刻地理解到孩子的獨立和分離是必然的、必要的,就越是能鼓勵他成長。 寫到這裡我又想說:世界上只有父母的愛是為了分離。孩子成長的過程,是和父母不斷分離的過程,也是他們逐漸獨立的過程。作為父母,我們最多只能陪孩子走半輩子,未來的路只能由他們自己去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只有接受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尊重並相信他們,才能建立良性的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