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供應零食,正餐才吃不好,溺愛無誤!】 有時候大家都放錯焦點,關心自己在正餐內加的鹽會不會太多,挑斤減兩的,就怕孩子吃太鹹。其實,不斷讓孩子吃零食,裡面加了一堆有的沒的,才會味覺失調,結果正餐變的一點都不好吃,就吃不下。這不是愛,是"礙",一點討論的空間也沒有。 有一些研究發現,孩子到了4歲以後,對食物的喜惡變很高,是挑食的高峰。其他的臨床觀察還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零食餅乾吃最多,嚴重影響孩子味覺的判斷,飯,沒甚麼味道,自然就越來越不愛吃了! 1. 依據衛生署修訂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4-6歲女生兒童每天需要熱量1650卡,男生兒童每天需要熱量1800卡。 建議一天飲食如下:一日的營養素應平均分配於三餐  2 .因為兒童活動量大,往往每日需另外再補充1-2次的點心,來補足熱量和營養。但是點心不等於零食,而是分量較少的正餐,盡可能選擇少油、少糖、少鹽和少加工的食品為首選,尤其是有過敏體質的孩子,加工過的食品更要少吃。點心盡可能包含三大營養素(穀類、蔬果和奶蛋),如蔬菜肉醬面,並請在餐前2小時前提供,以不影響正餐食慾為主。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3.此階段兒童自主選擇性高,對食物較明顯的喜惡程度,可讓孩子對自己飲食有適度選擇性,同一類的食物選一樣即可,如綠色蔬菜只吃一種。不要使用強硬態度和批判孩子的方式要求孩子進食,也不要一昧的順從孩子。 4.用餐前提醒孩子手邊活動告一個段落,營造用餐氣氛,讓孩子養成和家人一同用餐的好習慣。 5.盡可能在共同用餐時間約30分鐘內,鼓勵讓孩子自己將食物吃完,避免因趕時間而幫忙餵食。 6.家長要盡可能讓提供的食物豐富化,烹煮方式多變化,甚至偶爾像外面販賣的食物類似,讓孩子覺得家裡的食物很好吃的感覺歐! 7.生活中家長可提供食物營養的教育機會,告訴孩子每種食物帶來的好處。 8. 家長要帶領孩子和食物當朋友,讓孩子參與準備食物, 特別是味道較重的食物如大蒜等。讓孩子一起剝蒜頭,一起剝洋蔥和剝柳丁等。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讓孩子瞭解食物並和食物當朋友,逐漸地接受不愛的食物。  9. 這個年紀的孩子可以開始學習使用筷子,家長平時可以讓孩子練習使用夾子夾東西,有助於手部肌肉發展,讓筷子用起來更順手喔! 10. 每日提供適當的活動或運動,讓孩子有足夠的活動量,可增加食慾和進食。 小編小撇步: ☆ 白天可安排中高強度的活動,如球類運動、跳繩和快跑等高強度或遊泳、公園玩耍等中強度活動。晚上可安排低強度的活動,如散步等,如此搭配讓孩子活動量足夠,食慾相對會增加。 ☆ 每星期至少3次大肌肉群有氧活動,如騎腳踏車、籃球或遊泳等;搭配每星期至少2-3次的肌肉耐力型活動,如仰臥起坐、健走、爬山,如此提升孩子身體機能,亦能增加食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