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寶寶的長大,他們逐漸開始與媽媽產生了深厚的情感聯結。美國的著名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和瑪麗.安斯沃期最早將這種情感聯結稱之為依戀,並根據不同的情感聯結方式劃分出四種類型的依戀風格。 依戀的形成 依戀的形成是一個高度複雜的技巧,其生物功能就是生存,而心理功能就是獲得安全感。在2個月前,寶寶還無法區分誰是能夠保護和照顧他們的人。2個月後寶寶逐漸學習一些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技巧,為形成依戀做好準備。 當寶寶長到7、8個月大的時候,他們就能夠思念媽媽了。在這之前,媽媽的離開一般不會讓寶寶感受到太多痛苦。 在7-24個月期間,寶寶的依戀對象與風格逐漸明確與形成。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他們開始變得不太願意和陌生人接觸,這是寶寶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裏程碑。 寶寶的依戀物件 當有幾個人在寶寶身邊時,他通常會選擇與某個特定的人在一起,這個人一般是媽媽。因為她最能滿足寶寶的需要,能夠帶給寶寶安全感,媽媽也最容易成為寶寶的依戀對象。 那些讓寶寶感到焦慮、不舒服的人,即使是小嬰兒也會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他們不喜歡,比如,不看他們的臉,用哭聲表示抗議,不讓他們接近自己。只有在沒有其他人照顧時,寶寶才會不得已選擇他們作為自己的依戀對象。 寶寶依戀的四種風格
約翰.鮑爾比和瑪麗.安斯沃思把依戀關係劃分為安全的、矛盾的、回避的和混亂的這樣四種風格。 安全型依戀 寶寶在與媽媽分開時,會表示不滿、傷心或者憤怒,他們會大哭。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當媽媽再次回他們身邊時,他們會迅速的投入媽媽的懷抱,臉上充滿了激動和愉悅的表情,寶寶甚至還會大笑,以表達再次見到媽媽的快樂。安全型依戀寶寶也會有焦慮和恐懼,他們有這些情感的時候,會尋求媽媽的幫助,在媽媽安撫常會他讓他們感到安全。 矛盾型依戀 矛盾型依戀的寶寶,在與媽媽分開時,也會用哭聲或激烈的動作等方式表達不滿。可是,當媽媽再回到他們的身邊時,他們既想和媽媽親密,又用哭聲或者動作表達著不想和媽媽親密。常會讓媽媽感到疑惑,搞不清寶寶到底是想要一個擁抱,還是在拚命拒絕。 回避型依戀 回避型的寶寶呢,似乎對媽媽從自己身邊的離去與歸來並不太在意。特別是在媽媽回來後,向他們表示親密的舉動時,回避型的寶寶甚至會躲開媽媽,拒絕和媽媽擁抱。即使是擁抱也會給媽媽這樣一種感覺——寶寶的內心太平靜了。他們與陌生人在一起時,表現得似乎也很平靜,很難會看到他們的不安。 混亂型依戀 這種依戀風格的寶寶,和媽媽在一起時,常會讓媽媽不知所措,他們對媽媽的情感反應經常不一致。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這次這樣做他很開心,下次他可能很不開心。既希望能接近媽媽,又表現出對媽媽有些害怕,或者是不理解的眼神。媽媽如果帶一個混亂型依戀的寶寶,將是一件需要極大耐心的事情。 如何建立寶寶的安全依戀? 寶寶的安全依戀首先和寶寶的自身狀況有很大關係,寶寶的身體是健康的,他們對刺激的反應是適中的,容易發展出安全的依戀風格。 其次,寶寶的需求如果能被及時滿足,得到溫柔而愉快的照顧,讓寶寶感覺到是被愛的,周圍是安全的,對建立安全依戀也非常重要。 最後,照顧人要穩定,不要頻繁更換。媽媽的依戀類型如果是安全的,那麼就非常容易幫助寶寶發展出安全的依戀風格。 寶寶的健康成長,需要一種持續的、親密的、富有支持性的關係。一個寶寶愛他的媽媽,是因為媽媽滿足了他的需要,帶給他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