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們經常抱著哭喊的小寶寶來回踱步,使他們安靜下來。 為什麼這樣做會奏效?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腦科學所的研究人員給出瞭解釋,這可能是一種進化上保守的、必要的母嬰交流形式。 人類的抱 = 動物的「叼」  哺乳動物有著相似的母嬰交流方式,在人類中,母親「抱」著嬰兒,與其他哺乳動物「叼」幼崽的行為是相通的。 「當人類寶寶被媽媽抱著走,或是幼鼠被母鼠叼著走時,嬰兒都會變得鎮定放鬆。」 研究負責人黑田久美(Kuroda Kumi)說:「嬰兒的這種應答減輕了母親的抱養負擔,對母親和嬰兒雙方都是有益的。」 研究首次闡釋了嬰兒對母係抱養行為做出的鎮靜應答,是一套相互協調的神經調節、運動調節和心臟調節過程。
別放任孩子哭 研究還可能幫助成年人從嬰兒的眼光看事物。 新手父母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安靜下來的幼兒只要被放回去就會重新開始哭鬧。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一些養育理論聲稱把嬰兒放下後嬰兒又開始哭是為了控製父母,於是衍生出像是「任由他們哭」這樣的育兒策略。」 黑田說,「其實不然,這種現象應該被詮釋為嬰兒感覺運動係統的一種自然反應。」 「對嬰兒行為的科學理解能夠減少父母的挫敗感。難以平息的哭聲是兒童遭到虐待的主要風險因素。」 如果父母能恰當地理解這種現象,那些孩子遭受虐待的風險也會降低。 抱著走最有效  在研究中,抱著嬰兒的母親從坐著抱(holding)變為抱著行走(carrying)時,嬰兒的生理變化。 受試者是 12 位 6 個月以下的嬰兒,由上至下依次是嬰兒的隨意動作、哭叫聲、以及經標準化的相鄰兩次心跳間間隔的平均變化情況。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研究的靈感來源於黑田自己剛出生不久的孩子:她發現自己抱著兒子走動,對他有很好的鎮定作用。 回到實驗室,她觀察到幼鼠被從後頸提起時會變得服從和安定。 「當我輕輕地,像鼠媽媽一樣快速地把小鼠崽提起,它們馬上就不亂動了,並且蜷縮起來。小鼠的這種鎮靜應答和人類媽媽抱哄寶寶時的情景很像。 」 動物研究  針對這個跨物種的相似行為,黑田的研究團隊展開實驗,探究其中的生理機製。 黑田和她的同事發現,抱住嬰兒的母親從坐著變為走動時,嬰兒的心跳會立刻放緩,同時減小哭聲並減少肢體動作。相似的情形也在小鼠中發生:當小鼠被母鼠叼起時,幼鼠的心率減緩、停止動作並減少發聲。 為了探究引起鎮靜應答的機製,研究團隊進行了後續實驗:對幼鼠後頸皮膚實施局部麻醉,或是通過藥物幹預幼鼠的本體感覺,都使幼鼠的鎮靜應答受到明顯弱化,提示小鼠的鎮靜應答依賴於觸覺輸入和本體感覺。 對幼鼠的副交感神經係統進行化學阻斷後,小鼠被叼起時不再出現心率降低的現象。 而通過基因操縱引起小腦發育不良的幼鼠,以及經手術切除小腦皮層的幼鼠,都無法做出被叼起時特徵性的身體姿態。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上述結果表明,副交感係統與小腦分別起到調節心率和運動輸出的作用。 「雖然我們的研究是關於母親的,我們相信這種行為並不為母親所特有,而可能對任何主要照顧者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