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長 女兒蕓蕓自從兩歲以後,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漸漸增強,小問號越來越多,從“是什麼?”到“為什麼?”提問的廣度和深度隨著年齡漸漸增加,而我是一個文科出身的媽媽,對大千世界的許多現象都一知半解,盡管在陪她成長過程中有心補充了一些百科知識,應對她的提問還是經常捉襟見肘,也看到有專家說,媽媽不必是百科全書,遇到不會的問題,可以跟孩子一起去尋找答案,尋找答案的過程也是示範探究方法的過程,對孩子不無益處,可是,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在書上或電腦上找到答案的,特別是當孩子的問題很滑稽的時候,遇到這種情況,我該怎麼辦呢?有沒有比陪孩子尋找答案更好的回應方式呢?不是任何時候我都有時間陪他一起尋找答案的。 專家 看得出,您是一個比較注重嗬護孩子好奇心的媽媽,這是十分值得堅持的一個教育觀念,因為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具體的知識技能獲得更加重要,這也決定了,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家長的回應方式十分關鍵,恰當的回應,能夠激勵孩子的探究欲望,不恰當的回應,則可能扼殺孩子探究的積極性。那麼,具體的回應方式中,就像您所說,除了直接回答孩子的問題,與孩子一起探究,還有沒有其他值得嘗試的回應方式呢?有的。下面就分幾種情況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當孩子的問題十分滑稽時 孩子的問題,有時候的確是千奇百怪的,比如,他們會問些“世界上有沒有紅色的烏鴉?”“有沒有藍色的蘋果呀?”之類的問題,這種聽起來很滑稽的問題,聽起來好像很容易回答,成人根據常識直接給孩子一個否定的答案就行了,實際上這樣回答又是很冒險的,很容易扼殺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想象力,再說,誰又能保證成人沒見過的東西就不存在呢? 這樣說來,一個看似滑稽而簡單的問題,其實是非常考驗成人的應對藝術的。對此我的建議是,可以這樣告訴孩子:“這個媽媽還真沒見過,但媽媽沒見過的東西不等於沒有哦,說不定就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裏存在著,等著你去發現呢!”
這樣的答案有什麼好處呢?它的好處在於它可以向孩子傳達一種意識: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還很有限,這個世界還充滿了未知的東西,等著你去探索去發現。反之,如果我們把既定的關於世界的知識作為絕對的真理去告訴孩子,則久而久之,孩子就可能認為,世界已經被完全認知了,我就好好學習和吸收既定的知識就行了,不用自己去探索了。這樣,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很可能就受到了阻礙!  當孩子的問題無從找到答案時 總有一些問題,即使我們陪孩子多方尋找都找不到答案,遇到這種情況,又該怎麼回應呢?下述回答方式可以嘗試一下: “這個問題提的真好,查了這麼多資料都沒找到,說不定還沒人研究過,就等著你去探索呢。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以此激發孩子進一步探索這個問題的欲望。 “雖然今天我們沒有找到答案,但媽媽相信,等你看的書多了,這些問題對你來說就可能不是問題了,因為讀書會讓你懂得越來越多,說不定哪一天,你就突然在哪本書裏遇見它的答案了,到時候你可要告訴媽媽們哦”----提醒孩子,閱讀可以讓她發現更多世界的奧秘,孩子或許就更添了閱讀的動力。 “今天沒找到答案不等於以後也沒有答案,我們都繼續留心一下,或者哪天媽媽帶你去拜訪這個領域的XX伯伯,看看他能不能給我們提供一些線索。”----查資料是一種辦法,去跟專家討教又是一種辦法,說不定,孩子在跟專業的成人互動過程中,還被調動更多的探究興趣呢。  當家長沒時間去陪孩子找答案時 有時候孩子提出了問題,我們既不知道現成的答案,又沒時間陪孩子去尋找答案怎麼辦呢?依然不要著急,只要回應的有藝術,孩子依然可以從中獲益。試試下述回應方式: “這個問題問的真好,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雖然媽媽沒法給你答案,但你這麼善於問問題,媽媽很為你驕傲。”----雖然沒有答案來滿足孩子,但真誠鼓勵孩子愛動腦筋的習慣。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媽媽還真被你問住了,你看,大人也有不懂的地方,要想知道答案,也得繼續學習才行。不學習,答案可不會跑到我們腦子裏來!”---讓孩子意識到,年齡不是資本,學習才是尋求知識的關鍵途徑。 “這個問題上,媽媽可是和你一樣,也不懂,不過媽媽願意和你一起尋找答案,要不我們來個比賽,看誰先找到答案?”----既然時間有限,不妨避免承諾當下的探究引導,但用比賽的方式激勵孩子先去尋找答案。 上述反應方式,雖然不能給孩子具體的答案,但從大人藝術的應對中,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保護,探究的方向得到了引導,求知欲得到了激勵,又何嘗不是比確定的答案更有價值的獲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