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抵抗力差,或因腸道問題中國醫師協會兒童健康委員會專家 崔玉濤
家長都很關注寶寶的抵抗力問題,可很少有家長會特別在意寶寶的腸道健康。其實,腸道健康與寶寶的抵抗力密切相關。
腸道黏膜關乎全身健康
腸道黏膜上有一層黏液層,但嬰兒剛出生時,這層黏液層並不存在,而是在嬰兒出生後腸道逐漸發育和成熟的過程中才出現的。這層結構其實就是對腸道有益處的厭氧菌及其分泌的黏液,它們和孩子的健康息息相關。因為黏液中包含很多消化液,對消化吸收極其重要。如果它受到損傷,不僅會令孩子的消化吸收受到影響,還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我們皮膚上其實也有一層薄薄的油脂,如果頻繁地用肥皂洗手,手是乾淨了,但很快就會幹燥、脫屑甚至裂口,因為那層油脂被洗掉了。皮膚在失去了油脂的保護後,就會出現損傷。腸道也一樣,如果其黏液層受到損傷,腸壁就不再完整了,就會給異物入侵創造機會。
細菌不等於致病菌
一般人都認為,細菌就等於致病菌,所以細菌越少越好。其實細菌有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之分,而腸道中的厭氧菌都是非致病菌。厭氧菌對人體有益,是益生菌,這是嬰兒出生以後,腸道經過一段時間的篩選而留下來的腸道菌群,能夠保護腸道健康。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這個篩選過程比較漫長,但破壞起來卻很快,一次抗生素就可能給破壞了。腸道功能在某些方面主要取決於這些細菌和這層黏膜,如果它們受到破壞,不僅寶寶的大便會出現異常,身體健康也會隨之受到影響。
不做破壞腸道菌群的事
要清潔,而不是無菌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觀念:孩子生病說明抵抗力下降了,肯定是因為接觸細菌造成的。要想孩子不生病,就得消滅細菌。所以,現在太多的家長都在為創造無菌環境而奮鬥,家裡消毒劑是必備品,什麼東西都要徹底清洗、消毒。
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無法接觸到細菌,抵抗力得不到鍛鍊,就沒有抵抗細菌的能力。所以,我們應該講究清潔,而不是無菌。清潔就是單位容積內有一定的細菌數量,但是不足以致病。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讓孩子少量接觸細菌,是在逐漸增加其自身的抵抗力。
當心把消毒劑吃進去
用消毒劑為家具、玩具消毒,用消毒紙巾擦手等,殘留的消毒劑會在孩子吃手、抓東西吃時進入其肚子裡,當然這會殺死一部分腸道內的菌群。菌群失調後,寶寶的大便會不正常,疾病也會找上門來。
抗生素使用一定要規範
腸道菌群的形成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但破壞起來很快,一次抗生素的攝入就可能搞定。因為抗生素是「盲人殺手」,殺壞細菌的同時,也會殺好細菌。所以,孩子若不是細菌感染,就不要用抗生素。而在需要用抗生素的時候,一定要用足療程。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更好地保護腸道菌群少受傷害。
知識連結
不生病≠抵抗力強
﹀
很多媽媽都認為不生病就是抵抗力強,事實並非如此。孩子接觸不到細菌,自然較少生病;但一旦接觸細菌,可能會得特別嚴重的大病。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可見,得了病能很快恢復,才應該叫抵抗力強。因為恢復得快,說明體內的免疫係統戰鬥力很強,能快速把致病菌「驅逐出境」。而免疫係統的能力,是在與致病菌的不斷鬥爭中獲得的。若把孩子保護在無菌的環境中,抵抗力永遠也強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