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爸奶媽說
記不清具體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突然特別黏人,哪怕媽媽上個廁所的時間,只要看不到,立馬瓊瑤主角上身,分分鐘哭成淚人。
媽媽去上班,每天早上都要上演一場驚天動地的母子分離大戲:孩子抱著媽媽大腿,死拽著衣服一角,大聲哭喊。媽媽眼角泛淚,萬般不舍,卻又無可奈何,不停的抱抱親親……
這樣的情況,親愛的寶媽們也經歷過嗎?奶爸奶媽今天跟大家探討下“分離焦慮”這個事兒。

寶寶長到五六個月的時候,會特別依賴照顧他的對象(通常是媽媽)。幾個月的相處,讓寶寶和媽媽產生密切的依附關係,對於媽媽的離開,確切的說,只要媽媽不在自己的視線範圍之內,寶寶就會煩躁不安、哭鬧不止,他們的內心是非常害怕和焦慮的,這就是所謂的“分離焦慮”。
所有孩子都會經歷分離焦慮嗎?
某種程度來說,絕大多數孩子都會經歷。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分離焦慮是一個正常的情感發展階段,寶寶的第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是和媽媽一起度過的,當與保護照顧他的人分離時,毫無防備的嬰兒會感到不安。
不同階段的寶寶,分離焦慮的表現會有所不同,但大多數都表現為哭鬧、緊抱著媽媽不放、情緒不穩定、耍賴等現象。
分離焦慮一般發生在什麼時候?
寶寶6~7個月就可能表現出分離焦慮的徵兆,大多數在10-18個月達到頂峰。分離焦慮最常發生在爸爸媽媽離開孩子去上班或者出差的時候。
還有一種焦慮,表現為夜晚睡覺時,孩子頻繁醒來,確認看護者在身邊才能繼續安心入睡,呃,最近年糕也是這樣。這段時間,你可能會覺得非常累,覺得一點自由都沒有了。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但通常情況下,寶寶2歲時,分離焦慮會得到緩解。

如何讓“分離”變輕鬆?
分離焦慮終會過去,但撕心裂肺的分別戲,演多了也是讓人心累。給大家提供幾點小tips,幫助大人和寶寶更輕鬆地度過分離焦慮期。
①盡可能的減少分離
“分離焦慮”是因為“分離”所致,所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盡可能的減少分離。一些媽媽很享受自己被寶寶需要的感覺,所以會常常把孩子帶在身邊。選擇這種方式,就是等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在懷裡的時間,也就3年不是麼。

②逐步適應與主要照看者的分離
對於職場媽媽來說,第一個方法是行不通的,她們需要一個幫手來代替她們照顧自己的孩子。這個幫手可能是孩子的爸爸、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其他親戚或者保姆。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雖然媽媽不在的時候,孩子會有點情緒,但如果周圍的人都是他所熟悉的,情況就會好的多。
如果要把孩子留給他完全不熟悉的人照顧,尤其是新保姆,就需要媽媽在家的時候,就讓孩子有機會認識這個新照料者。比如,趁著媽媽返工前幾天,提前讓保姆來家裡和孩子玩,建立一個熟悉的過程。然後媽媽可以嘗試較短時間的外出(比如時間限定在一小時以內),當孩子對保姆的照顧安排越來越熟悉之後,媽媽可以逐漸延長外出的時間。
③培養孩子獨處的經驗和能力
之前我們發過一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漫畫,其中就提到孩子在獨處的時候(自己安靜的看書、認真的玩拚圖等),儘量不要打擾他們。不管他們在房間、客廳還是家中任何一個角落,只要他能專注於自己的活動,並確保是安全的,大人都不要去打攪。小寶寶喜歡到處爬,他自己爬到另一個房間的時候,媽媽可以等幾分鐘再去找他(確保在短暫的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他是安全的)。
當孩子遭遇一點小挫折,可以讓他自己面對。孩子逐漸長大,行為能力發展成熟時,會慢慢表現獨立的傾向。

④簡短的再見,約定來回時間
千萬不要因為害怕孩子哭鬧而偷偷溜走,天真的孩子會認為媽媽消失了,看不到你,他會變得更加害怕和不安。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出門的時候,記得親吻擁抱孩子,和寶寶說聲簡短有力的“再見”,並明確告訴他你要去的地點和回來的大概時間,讓寶寶有所期待,緩解他的焦慮。
但是,不要拖延你的“再見”時間,反復的說“再見”,一再強調“媽媽會非常想念你”之類的話語,其實作用不大。
⑤注意自己的情緒,保持輕鬆
爸爸媽媽有焦慮的情緒,寶寶會看在眼裡,也會模仿大人的行為。所以媽媽一定要放鬆情緒,你的情緒和行為都會給寶寶暗示。在和寶寶道別時,身體要放鬆,給寶寶一個大大的微笑,並愉快、直截了當地和寶寶說再見,之後直奔目的地,不要依依不捨。用自己輕鬆愉快的心情感染寶寶,讓他安心。
雖然道別的時候孩子會哭,但很有可能你還在樓梯口,寶寶就停止哭泣了,有時候不捨得的反而是大人自己。
⑥一旦離開就不要反復折返
面對寶寶因為分離而哭泣,媽媽們心生憐憫,產生罪惡感,甚至回去抱孩子,決定不離開了。這在無形中讓孩子認識到哭鬧哀憐的方式是管用的,可以讓爸媽屈服。
一旦決定離開,就要在簡短的道別儀式後當機立斷走,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反復的返回安撫孩子,這會使你的孩子和看護人更加艱難。

如何處理夜間分離焦慮?
入睡前,不要急著把孩子撂倒,你越急著走,孩子內心越害怕和不安,要保證睡前時間是盡可能平靜的。
可以建立一個常規日程表,例如:洗完澡,幫助孩子放鬆,換睡衣,之後給孩子講故事。我們提倡睡前的親子閱讀,這就是一種滋養,通過一起閱讀,相互依偎,給予彼此溫暖,睡前再給孩子一個擁抱和晚安之吻,讓孩子漸漸的進入睡眠的氛圍。
別讓孩子的房間突然變黑,可以開一盞昏暗的小夜燈,幫他降低夜間的分離焦慮。
孩子執意要媽媽的話,可以陪著在他的床上睡一會兒。想要在睡前有一段溫馨美好的時光,想要快點回到自己的空間,就越要藏起自己的小小欲望,放鬆下來,全身心投入睡前的陪伴時光,充分滿足孩子,讓寶貝“安心”地睡去。

這種杠杠的“存在感”,真是痛並快樂著。但“分離焦慮”不是病,是寶寶的正常發展過程。家長們要包容與接納孩子的“分離焦慮”,多抱抱他們,陪陪他們,讓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需要安全感的階段。
成長是一場對抗分離的遊戲,總有一天,孩子會成熟到不再依賴你,所以,這個甜蜜的負擔不也是一種美好嗎?
轉自年糕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