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你們推薦的繪本,覺得十分有趣,有心買回家給孩子看,但又擔心他根本不會碰。我家孩子10歲了,上小學三年級,從來對書本沒有興趣,除了每天必須做的作業外(作業也是馬馬虎虎應付了事),平時根本不碰書。每天就是盯著電視看,別的什麼都不感興趣。真的很羨慕那些喜歡看書的孩子,我家孩子為什麼就對讀書沒有興趣呢? 看到這條問題的時候,網絡上正在熱傳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給他半個月的女兒讀書的圖文。  沒錯!這是一本“量子力學”繪本。紮克伯格在自己的臉書上寫道:“我很愛給女兒朗讀,我想明年就該是個童書之年。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 從中,我們不僅僅感受到為人父的激動心情,更震驚於他的做法:“竟然給這麼小的寶寶讀這麼高深的內容!”當然,更震驚的是,半個月的小孩,就開始讀書了! 不用懷疑,歐美一些發達國家早就倡導:在孩子0歲的時候就要做閱讀啟蒙了。而我們的孩子10歲了,父母卻還在發愁為何他缺少閱讀的興趣。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我們比別人晚的又何止是這十年呢? 是沒有時間嗎?答案是否定的。很顯然,是整個國家甚至是每個家庭沒有讀書的意識、自然也營造不出閱讀的氛圍——沒有書香,如何感染孩子? 在我看來,沒有孩子不喜歡讀書,除非你給的不是他喜歡的、除非你從來沒有讓他接觸過書、除非你從來沒有陪他讀過書。0歲孩子讀書不是不可能,關鍵是父母要給孩子這樣的閱讀啟蒙,為孩子營造一個愛好書籍、喜歡閱讀的氛圍,並長期堅持,才能更好地培養出孩子的閱讀興趣,將孩子領進書香世界。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我很喜歡繪本大師安東尼·布朗"通過“威利”這一經典角色的嘴所說的: 每個星期,我都會走進這一扇扇門,遇上一些不可思議的事,經歷一次次妙不可言的冒險。 或許,讀書的意義就在於此:翻開一本書,跟隨作者開啟一次心靈之旅,從中擷取人類的智慧結晶。 歌德也曾說: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不止孩子需要閱讀,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精神養分。父母若喜歡經常逛書店,定期購買書籍,保持良好的閱讀習慣,而非沉迷與手機、電視,那麼孩子喜歡閱讀,更是一件如同吃飯穿衣一般自然的事了。 接下來的推薦,專門分享給學齡前後的大孩子,很適合閱讀啟蒙較晚的小朋友們,以及進入閱讀疲乏期的小傢夥們。  【英】安東尼·布朗  嗯,先做個調查:威利手中的這些書,你和孩子讀過幾本?如果還沒來得及讀,或仍擔心孩子對閱讀不感興趣,那麼不妨先參加威利的冒險之旅,跟他一起,或成為漂流荒島的魯濱遜,或變成綠林俠盜羅賓漢,或掉進愛麗絲去過的兔子洞,甚至乘龍捲風去偉大的奧芝國走一番……    《威利的奇遇》是安東尼·布朗繼《夢想家威利》《威利的畫》之後出的“威利系列”第三本,在他年近70歲時創作而成,精選了10本經典兒童文學冒險故事創作了這本繪本,可以說這是安東尼對偉大作家和插畫家最大的致敬,當然,也是安東尼對小讀者最真摯的推薦——每個孩子都是小小冒險家、愛探索,這不僅由人類對未知充滿好奇的天性決定,還在於整個探索的過程也是孩子尋找自我、完成自我突破的過程。  有一天,我走進一扇門,發現自己遇上了海難,和船長的狗一起留在了荒島上。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島上一個人也沒有,只有一隻友好的鸚鵡。每天我都在海邊走啊,走啊,希望能找到生命的跡象,可什麼都沒有發現。 後來有一天(那天是星期五,因為我一隻在日曆上做記號),在獨自度過了若幹個月之後,我在沙灘上看到一個腳印! 我愣住了,就像見到了鬼。我在沙灘上四處張望,又豎起耳朵仔細聽,可什麼都沒看到,什麼都沒聽到。我把那個腳印看了好幾遍,生怕它是我幻想出來的(有時候,我的幻想確實有點兒多)。可事實上,沙灘上的的確確有個腳印。 問題是,除了我,這座島上再沒有其他人了。 我嚇壞了! 你覺得這個腳印是誰留下的? 在閱讀過程中,讀者跟隨主人公威利(甚至自身代入到故事中成為故事的主角),開始一次次冒險,並在面對未知和恐懼時,呈現出個人不同的反應:有的被恐懼打敗了,有的卻勇敢地堅持了下來、戰勝了恐懼,並從中找到了自身的力量。一次經歷,一次磨礪,更是一次收穫。這就是閱讀帶來的力量,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遊戲和故事情節,更多是將其作為憑藉,去與我們內心接觸和溝通,幫助自我成長。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好的內容有激勵人心的力量。自然,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過程。孩子代入越深,越被故事內容吸引,從中獲得的閱讀樂趣就越多,也更能激發他們探索文學的興趣。  又一個星期,我走進一扇門,發現自己在一座小小的灰色房子裡。我身邊有只臭烘烘的小狗,窗外烏雲密佈。大風呼呼地刮著,小狗嚇壞了,鑽到了床底下。 突然,房子搖晃得好厲害,我一下子摔倒了。整個屋子打著轉,升到了半空中。風怒吼著。過了一會兒,我覺得自己就像搖籃裡的寶寶,有人輕輕地搖晃著我。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雖然房子晃晃悠悠,大風狂呼亂叫,我卻慢慢地閉上了眼睛,睡著了。 哐當!我被震醒了。原來房子落到了地面。屋外不再漆黑一片,明亮的陽光湧進窗戶。我往外看,只見一條黃磚鋪成的道路,有好幾英裏長。幾個小矮人正順著這條路朝我走來,我從沒見過這麼奇怪的人。 你不想知道他們是誰嗎? 整套威利係列,安東尼打破了傳統的一個繪本只講一個故事的情節式描述方式,而是開啟了全新(即一個單頁+一幅圖)的方式,講述一個個獨立的小故事,以第一人稱來展開情節,一下子吸引了讀者,抓住他們的注意,但讀者剛融入其中,故事卻又戛然而止,唯留給讀者一個開放、帶懸疑的結尾:“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他們是誰?”“如果你是我,你會怎麼做?”   所有疑問,既是主人公正面臨的困境,也是作者對讀者提出的疑問,當然也恰到好處地將讀者的好奇心高高吊起:“怎麼就結束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啊?”讓讀者心癢難忍,恨不能進入畫中去親身體驗一番,相信很多孩子看完這本書後,都會迫不及待地去尋找原著一讀究竟…… 可以說,這不是一本讀完就可以丟棄的書,相反這只是新的開始。如果孩子在看這本書意猶未盡,纏著大人追問接下來會怎樣,或是讓大人給他續編故事……那麼,作者和父母引導孩子閱讀的目的就達成了一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不僅僅是教給孩子“如何”閱讀,更重要的是為孩子讀書,從中培養孩子“渴望”閱讀,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了。 在整個過程中,父母緊緊地抱著孩子,引導孩子充分發揮想像,跟孩子一起討論過程、猜想結局,同孩子一起享受整個過程。孩子自然會不知不覺地愛上閱讀,他會發現,原來閱讀是如此美好的一件事。而父母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將開啟閱讀之門的鑰匙——興趣——交給了孩子,還擔心他不讀書、不愛閱讀嗎? 固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親子共讀不能因此停下來。接下來,不妨乘熱打鐵,找來這些書,可自己先讀然後給孩子講,也可抱著孩子一起讀一讀,唯有如此,閱讀、書籍才能成為孩子一生最好的夥伴。  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史斯克蘭?吉利蘭 當然不只是媽媽,還有愛講故事的爸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