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評判世界的標準,沒有人規定在家庭中女人就一定是天生樂意為家庭付出。她們總是有做不完的家務,總是不停地做了這事做那事;也沒有規定在家庭中,男人就一定是家庭裏的經濟支柱,大事小事都要男人來做決定;更沒有規定,作為姐姐要為妹妹負責,妹妹就該得到比姐姐更多的愛。
在家庭中,最大的痛苦莫過於:
你在為家庭付出
只是心有不甘
憑什麼他就得到的享受就能比我多,憑什麼,我在拖地,他卻能翹著腿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類似的問題還有:憑什麼我一個人每天辛苦在外面掙錢來養這個家,你卻可以在家裏陪小孩玩,喝喝咖啡;憑什麼我還在努力、辛苦的讀書,而他卻能和小夥伴們盡情的玩耍?在親密關係中,這種不平等是常見的家庭沖突。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
這把尺子不僅是用來衡量自己,而且還會用來衡量別人——就是以自己的行為為榮,別人的行為為恥,比如說:你辛苦地拖地,你的標準,你的尺子衡量的是要把家裏面弄的整齊,溫馨,而他的標準只是能住就行。於是由於標準上的差異,導致了,你在辛苦的拖地,他在翹腳看電視。於是,你心裏會因為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而不甘心,會莫名的感到煩躁,甚至是會像他發火,然後他會認為你在無理取鬧。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矛盾就是這樣產生了,戰爭即將展開。
然而,我們心中的這把尺子只是站在我們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就像大學某考研同學在告狀的時候說:某舍友在宿舍打遊戲影響了我學習。班主任說:那你學習打擾人家打遊戲了嗎?你怎麼評判哪個是好的哪個是該的呢?辛苦的就是好的?享受就是不好的?
就好像我之前的一個朋友,她和她老公當初兩人相識時,因為欣賞他老公的不拘小節。而她先生從沒遇見過一個女孩子這麼有條不紊,做每件事的效率都不知比他高出幾倍,因而對她欣賞得不得了。婚後問題來了,婚前的不拘小節,變成了懶惰,她愈要糾正,先生就愈懶惰,造成一個惡性循環。
要處理這類惡性互動的關鍵,往往在於“過度負責”的一方在對方達不到自己標準時要學會去面對,忍受自己內心的焦慮,讓對方為自己行為的後果負責。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少有夫妻能夠有智慧認識到自身行為與對方行為之間存在著互為因果關係,並且雙方行為都受彼此之間關係的製約。
☆ 責任
責任是屬於道德的範疇。一個人,在你選擇了成家的同時也就別無選擇地承擔了家庭責任,不管你願意與否。責任是不可選擇的,不去承擔就是逃避。家庭成員之間不是服從與被服從、主要與次要的關係,他們是平等、互愛的關係。良好的親密關係,一定是內心動力的和諧。
而不是拿道德捆綁另外一個人。也許你可以用武力、內疚、責任、道德等武器征服一個人,但是你所有的征服,都必將反彈。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親密關係符合宇宙定律——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
當你要求對方像你一樣付出時,遭到對方的反抗,不是他不愛你了,或者是他變了,而是在他心中衡量責任的尺子已經和你不一樣了。
壓迫或者說是強製性的責任,只是你入侵對方界限,要求他服從你的標準和禁忌的一種說辭。
☆ 我們所說的在家庭中的付出是共同付出
各司其職,每個人都為家庭所做的貢獻與付出。在親密的關係裏,沒有人強迫你付出,你所有的付出,並不是為愛付出,而是為你的童年帶來的規條、禁忌、自己對責任的理解、自己對家的理解的付出。
為愛的付出和為家的付出是一樣的:只要對方接受,就是對你最好的回報。所以,當你自己對自己的付出而感到不滿的時候,你大可以放棄付出,你同樣也可以放縱自己,你也可以翹著二郎腿看電視,如果你改變不了自己,那也不要試圖改變別人。
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尺子繼續為他,甚至是家庭去付出,但是不要太理所當然,理直氣壯的去要求另外一個人來達到自己的標準,因為,這是你想做的,而不是他想做的。你要知道,堅持改變一個人來滿足自己,則是嬰兒全能自戀感的泛濫。
他可能不夠照顧你的標準,他還沒學會怎麼更好的愛你,不能get到你內心深處的恐懼。但是你要求他,強迫他,甚至是以“責任”來捆綁他,“為家庭而做”來束縛他,然並卵,真正的責任是發從內心深處出發的。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真的不是他不愛你了,也許當某一天,我們揭開家庭矛盾的外表,發現隱藏在最深處的親情時!有多少愛,只有在那一刻,才能完全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