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位外國記者問彼得·馮·西門子:「為什麼一個8000萬人口的德國,竟然會有2300多個世界名牌呢?」這位西門子公司的總裁是這樣回答他的:「這靠的是我們德國人的工作態度,是對每個生產技術細節的重視,我們德國的企業員工承擔著要生產一流產品的義務,要提供良好售後服務的義務。
」當時那位記者反問他:「企業的最終目標不就是利潤的最大化嗎?管它什麼義務呢?」西門子總裁回答道,「不,那是英美的經濟學,我們德國人有自己的經濟學。
德國人的經濟學就追求兩點:一、生產過程的和諧與安全;二、高科技產品的實用性。
這才是企業生產的靈魂,而不是什麼利潤的最大化。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企業運作不僅僅是為了經濟利益,事實上,遵守企業道德、精益求精製造產品,更是我們德國企業與生俱來的天職和義務!」說到「天職」上去了,「天職」是什麼意思?就是「上帝要你乾的事」。
在德國,沒有哪家企業是一夜暴富,迅速成為全球焦點的。
他們往往是專註於某個領域、某項產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極少有「差公司」,絕沒有「假公司」。
它們大多是擁有百年以上經歷、高度注重產品質量和價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稱之為「隱形冠軍」。
德國有家葡萄酒作坊,快400年了。
二戰中很偶然留下來的,很幸運沒被美國飛機炸到。
德國的馬牌輪胎公司是1871年成立的。
德國的阿迪達斯公司是1920年創辦的,至今也有94年以上的歷史了。
你可以看到,德國這類企業都是有年頭的。
德國的產品不打價格戰,不與同行競爭,一是由於有行業保護,二是由於價格並非決定一切,打價格戰可能會讓整個行業都陷入惡性循環。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德國企業是要追求利潤,但是只要能保證基本利潤,有錢可賺,德國人並不是那麼貪得無厭、無休止地追求利潤的,而是要考慮更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因此,德國人寧願「在保證基本利潤的同時,讓部分利潤轉化成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務」。
我曾在柏林與一家菲仕樂鍋具店的經理聊過天,我說:「你們德國人造的鍋可以用上100年,因此每賣出一口,實際上也就丟失了一位顧客,以後人家不用找你了。
你看人家日本人造的鍋,用20年就到頭了,顧客每20年就得再找他一次。
仔細想一想,你們劃得來嗎?你們為什麼要把東西搞得那麼結實呢?把它的使用期搞短一點,你們不是可以賺更多的錢嗎?」這位經理這樣回答我:「哪裡的話,所有買了我們鍋的人都不用再買第二次,這就會有口皆碑,就會招來更多的人來買我們的鍋,我們現在忙都忙不過來呢!我們這家廚具廠,是二戰後從過去的兵工廠轉產過來的,前後也不過幾十年時間,就賣出1億多口鍋了,你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少人口嗎?快80億了,還有70多億人口的大市場在等著我們呢!」你看,德國人的想法不一樣,他們營銷戰略的路數也與眾不同,一筆生意,在你身上一輩子就做一次,讓你說他的東西好,這就會感染到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再去做他的顧客,然後再感染第三個人,人家幹的是這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