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葬式是一種處置死者屍骨的特殊方式,在我國主要分佈於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對這種富有深厚文化涵容的懸棺葬式,存在著許多令今人無法解釋的困惑之處。比如,遠古時代的人們到底是用什麼辦法把裝有屍體和隨葬物品、重達數百公斤的棺木送進高高的崖洞裡去的,就是一個令人「難捉摸」的問題。下麵我們來通過崖葬懸棺中的驚悚乾屍揭秘懸棺的懸法和產生的歷史過程:
崖葬,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葬式之一。屬崖葬中的一種。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在懸崖上鑿數孔釘以木樁,將棺木置其上;或將棺木一頭置於崖穴中,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木樁上。人在崖下可見棺木,故名。懸棺葬工程艱險,耗資大,主要在貴族中盛行。
「懸棺」一詞,來源於梁陳間顧野王(519~581)「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太平禦覽》卷47引)一語。 1946年中國學者考察四川珙縣、興文懸棺葬時,始將此詞作為專稱。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懸棺葬遍及川、黔、滇、湘、桂、粵、浙、贛、閩、皖等省,主要存在於福建 武夷山地區和四川與雲南交界的珙縣、興文、筠連、鎮雄、等縣。與珙縣懸棺葬並存的還有崖畫。
各地發現的懸棺葬, 葬具與年代各不相同。福建武夷山地區的多係整木挖製的船形棺,屬春秋、戰國之物。這一地區白崖懸棺的隨葬品有龜狀木盤及大麻、苧麻、絲、棉紡織品殘片、殘 竹蓆等。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四川珙縣、興文一帶的多係整木挖製的長方形棺,其上為人字坡蓋,屬元、明時期之物。珙縣洛表懸棺的隨葬品以衣服為主,其上裝飾繁縟,隨葬的竹筷上寫有漢字。
懸棺的懸法:
棺葬式是一種處置死者屍骨的特殊方式,在我國主要分佈於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對這種富有深厚文化涵容的懸棺葬式,存在著許多令今人無法解釋的困惑之處。比如,遠古時代的人們到底是用什麼辦法把裝有屍體和隨葬物品、重達數百公斤的棺木送進高高的崖洞裡去的。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唐張鷟《朝野僉載》中,曾記有古人在臨江高山半山腰間開鑿石穴安葬死者的情形,辦法是從山頂上放繩索把棺木吊下來。1978年,福建省博物館曾使用這種方 法,用轆轤自山頂上放下鋼繩,從武夷山白岩洞取下一具完整的船棺。但是,今人所實踐的吊置棺木之法,並不能解決古人置放懸棺過程中的所有細節問題,比如怎 樣在崖壁上鑿孔並打入木樁擱置棺木,用什麼辦法才能把棺木勾拉到預定的位置上,其困難之大均難以想像。何況三千年前的古人怎麼可能擁有足以吊起數百公斤重量的鋼繩呢?
清許瓚曾《東還紀程》記載,湖南常德沅江流域有一「倒水岩,石皆壁立水濱,逶迤高廣」,壁上鑿有十個洞穴,下臨絕壑,其中有個洞穴內藏有五具棺材,「舊傳為 沉香棺」,如果理解為是沉香木製做的話,其份量之重自然又過於一般木棺。這樣重的東西,又是怎樣把它抬升進壁穴裡去的呢?許瓚曾便向當地人請教,當地人也 只能提供先人的傳說,據講是趁沅江漲水時由「健鬼引絙而上」。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如果此說屬實,那麼就還存在一種與從山頂上吊下棺木正好相反的辦法:即利用水位抬高,以船載 棺而將之運進預先看好的天然洞穴或人工鑿成的崖竇裡,等水位降低後,便有了石壁懸棺下臨絕壑的奇特景觀。
也有人參照菲律賓巴拉望島的古代居民安葬甕棺的辦法,提出另一種設想:依靠繩索、長梯之類的攀緣工具,將包裹屍骸的麻袋及板材、殉葬物品和必要的製棺工具 等,一一借單個人力運送到事先選定的洞穴中,然後現場製棺成殮並予安葬。此外,還有人根據在四川珙縣、興文和貴州松桃等地懸棺葬遺存的考察,指出也存在古人架設棧道升置懸棺的可能性。
懸棺葬是古代一種比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選擇一處壁立千仞的懸崖,用我們至今仍不知曉的 方法,將仙逝者連同裝殮他的尺棺高高地懸掛(置) 於懸崖半腰的適當位置。葬地的形勢各異,歸葬的個體方式也略有差別:或於崖壁鑿孔,椽木為樁,尺棺就置放 在崖樁拓展出來的空間;或在約壁上開鑿石龕,屍棺置入龕內;或利用懸崖上的天然岩溝、岩墩、岩洞置放屍棺……人死了,要找個歸宿,要為失去靈魂的軀殼找一 個妥當的安置辦法,從這個意義上講,懸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樣平常。
在雲南,今昭通地區沿金沙江、白水江、關河流域的懸棺不說是絕無僅有,肯定是分佈最多、最為集中的地區。就已知情況,鹽津縣的豆沙關、底坪、棺木岩、靈官 岩,威信縣的瓦石、石洞、永善縣地黃華,不下10餘處;岩樁、岩墩、岩龕、岩溝、岩洞等各種懸棺葬的形式一應俱全。尤其是豆沙關懸棺,保存最多、最完好, 地勢最險峻,被學者稱為「上古遺存,天下奇蹟」,「懸棺博物館」。
上述傳說,點明了古人施行懸棺葬的用意,是為了「死不落土」。那麼,這種觀念是如何產生的,其他地區和民族的懸棺葬習俗是否也受同樣的觀念支配?就筆者寡見,目前似乎還沒有人從這個角度探討過。也有人認為施行懸棺葬是「孝道」的表現或是為了追求吉利。如唐人張鷟《朝野僉載》記載古人的崖葬習俗,「彌高者以為至孝」,以至喪家爭相掛高;元代李京《雲南誌略》則載土僚人死後,懸棺以「先墜為吉」。
又有人從原始生殖崇拜觀念入手探索懸棺葬的起源。如楊軍、鄭從武在論述四川古濮人的懸棺葬時,認為這種習俗的起因,可以在僰人(居住在今宜賓地區的濮人又被 稱為僰人)的傳說中得到較為正確的解釋。僰人民間傳說集《懸棺之謎》裡有則傳說雲:僰人受到病疫威脅時,祖先神母告訴他們,要逃脫病疫的死亡威脅,只有實行岩葬。
還 有一種觀點認為,縱觀懸棺葬遺存的分佈,幾乎都在臨江麵水的懸崖絕壁上,表現出行懸棺葬的民族都具有「水行山處」的特點,而葬具形式則以船形棺和整木挖鑿 的獨木舟式棺材為主,如果再結合置棺方式、葬製和葬式等各種情況綜合分析,懸棺葬習俗當屬原始宗教中在鬼魂崇拜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祖先崇拜觀念的反映。
又 有人從原始生殖崇拜觀念入手探索懸棺葬的起源。如楊軍、鄭從武在論述四川古濮人的懸棺葬時,認為這種習俗的起因,可以在僰人(居住在今宜賓地區的濮人又被 稱為僰人)的傳說中得到較為正確的解釋。僰人民間傳說集《懸棺之謎》裡有則傳說雲:僰人受到病疫威脅時,祖先神母告訴他們,要逃脫病疫的死亡威脅,只有實 行岩葬。
專家解讀懸棺之謎:
見過懸棺的人,第一感覺都是特別的神秘,而神秘之中的神秘,就是古代人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是怎麼把這些沉重的棺木放到高高的懸崖峭壁之上的。這個問題也是懸棺千古之謎的核心,大家提出了種種猜測,堆土法、漲水法、地質變遷和絞車……
原來,這是一種崖墓葬。隨著更多的封門板跌落,越來越多棺木重見天日。有的是群葬,一個洞穴放置了十幾具棺木,也有夫妻葬,更多的是獨葬,都被放置在峭壁上的天然洞穴裡,而且都選擇了朝陽的一麵。
經過國家文物局鑑定,懸棺主人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國家文物局經過碳14鑑定,發現這些文物已經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了,也就是說13號洞的懸棺主人生活在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
埋葬先人的方式雖然各有不同,但是慎終追遠的想法是一致的!把文章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這個神奇的習俗!
文章來源: http://www.weizhishu.com/post/122963_1039899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