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感覺喉嚨有異物,咳不出來還有口臭,偶爾會吐出惡臭的米白色異物,這個其實就是扁桃體結石了。症狀類似慢性扁桃體炎。若結石周圍有化膿感染,可有咽痛不適與反射性耳痛;重者感吞嚥困難,言語含糊不清,口涎增多,張口受限等。有感染時,常自覺口臭。有時結石可自扁桃體上陷窩或舌顎弓處破出。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可能大家聽過腎結石、膽結石、尿道結石等各種結石,但對扁桃體結石的瞭解可能不多。初次聽到扁桃體結石這個名字,大家可能更加關心它對健康有沒有啥影響?這個大家可以放心,扁桃體結石是一種良性的病,對人們的健康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它除了偶爾會跑出來噁心你,還會讓你覺得喉嚨有異物感不舒服,或口臭。
扁桃體通常看起來就像咽喉兩旁的一對有凹坑的小高爾夫球。那些扁桃體比較大而且隱窩較深的朋友會常常有食物碎顆粒卡在裡麵。因為口水裡麵含有消化酶,那些卡住的食物會分解,特別是食物裡的澱粉跟糖類物質會消解掉,剩下硬實的部分留在扁桃體裡麵,看起來並不像我們吃進去的東西。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這些硬塊遠不止是食物殘渣那麼簡單。扁桃體還會截留一些其他的口腔物質,比方說細菌,口腔上壁脫落的老死細胞等。有些細胞含有少量的角蛋白,這種物質在手指甲以及犀牛角裏也能找到。
不管這些物質是什麼,他們都會遭到白血球的攻擊,戰爭過後在扁桃體的隱窩裡就散落著這些硬塊。大部分人在硬塊小的時候,就把它們給吞了而根本沒注意到。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而那些扁桃體比較大的人,食物碎粒物進入隱窩比較深,在那裡它們繼續“長大”。不斷變大的硬塊被叫作扁桃體結石,或者說tonsilloliths (tonsil stones)。這些石頭在青春期的時候比較常見。
扁桃體結石的形成原因,一般都是因為慢性咽炎感染。這也說明慢性咽炎患者容易長結石,慢性咽炎患者長期咽炎不及時治療就會感染扁桃體,再者就出現扁桃體併發症了。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結石就是由於扁桃體炎反覆發作,導致隱窩內細菌長成與其它物質混成形成結石。
怎麼清理這些結石呢
一.養成漱口的好習慣
①用溫鹽水漱口。漱口方法:含住一口鹽水,頭部微微向後仰漱口,大家能想象邊漱口邊發出“喔喔喔~”的聲音吧。對,就是那樣!用鹽水漱口不僅可以直接去除結石,還可以緩解結石帶來的不適感哦。
②用漱口水漱口,超市都有得賣哦,大家應該並不陌生吧,用漱口水漱口是去除嘴裡的殘渣,從根源上預防結石。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而且漱口水漱口對牙齒、牙齦的健康都是有利的哦。
二.手動去除
對於一些我們漱口不易弄下來的結石,可以採用手工清潔去除。手動去除的話大家可能要準備一些小工具哦,例如棉籤、鏡子、紙巾、礦泉水等。在操作的時候需要在光線比較好的地方,確保我們能夠看清楚自己扁桃體,從而找到結石。自備手電也是可以的。清理之前請大家先把手洗乾淨,麵向光源而坐。對著鏡子,儘量張大嘴巴,伸出舌頭,併發出拚音字母“a”的聲音。這樣我們更易找到結石。
找到結石後,要用棉籤將裡麵的結石都勾出來,在勾的時候動作要輕,以免戳傷,清理的過程中大家可能會發現,沒有那麼快就能弄出來,因為我們的口腔受到刺激,為了自我保護就會一直分泌出很黏的唾液,讓操作很難繼續,所以大家在清除的過程中,一旦感覺黏黏的唾液太多影響清理,就可以用清水漱一下口,再繼續。
熟練之後相信大家的速度很快就會得到提升。如果有朋友喉嚨實在太敏感,或有的結石太大、太深,自己無法取出。大家也可以去找醫生清理,時間非常快幾分鐘就好了,小健本來想給大家上一張動圖給大家看的更清楚,但是為了不汙染大家的眼睛就算了。
三.通過藥物或手術治療
如果扁桃結石不算太頻繁、太嚴重,對人們的生活確實沒什麼大的影響。但是對於結石又大又頻繁發作的朋友來說簡直太痛苦了,藏在隱窩深處的結石,擠又擠不出來、咳也咳不出來,還把扁桃體撐得紅腫、發炎,這時可以用抗生素治療、鐳射治療。
大家在吃飯的時候,要養成細嚼慢嚥的好習慣。因為狼吞虎嚥的進食方法,會使更多的食物殘渣殘留在我們的扁桃體隱窩裡麵,這樣會加大我們長扁桃體結石的機率哦。
預防
1、長期保持口腔潔淨。
2、戒除菸酒。
3、有慢性扁桃體炎者,積極治療。
4、日常飲茶可溶石排石,像金錢草、蒲公英、碟清草、金銀花。
口臭的自我檢查
1.雙手捂住口鼻,形成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哈氣,聞一下是否有異味。
2.清潔手腕,用舌頭輕舔手腕數秒,等液體風乾後,聞聞有沒有味道。
3.一次性的塑料小勺在舌背上輕刮幾下,放到鼻前判斷,這種方法較適合檢查來源於舌頭後部的口臭。
知道這些小知識,大家可以對照一下,如有不妥,還應及時就醫。平時應該注意衛生健康,多刷牙,多漱口。保持身心愉快。
文章來源: https://gogonews.cc/article/234760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