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去深圖聽嚴歌苓老師的講座,主題是:生命中的閱讀。 她講到小時候因為家裡的書房讀了很多的書,為她以後從事文字創作奠定了基礎。 演講後是讀者提問環節。雖然坐在前排,可我遲遲沒有舉起手,將問題拋給她。 我想問:很多作家都表示自己小時候便讀了很多的書,無意中為自己以後的創作奠定了基礎。但對於小時候沒有機會讀到很多書的人來說,是不是代表著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現在讀書,記憶力大不如前不說,一本書也很難會對你的思想產生多深刻的影響。 在聽她妙語連珠回答讀者時,這個問題一直在我腦海中盤旋著。手,多少次想舉起,卻最終安安穩穩的放在筆記本上。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直到聽一名讀者問,作為一名女性,如何讓自己過的好? 她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先反問:你認為怎樣算好?每個人對好的定義不同。 提問的女孩,囁嚅半天也沒有說清楚自己認為的好到底是什麼。 她頓了頓,開口說:那我說說我認為的好吧,我覺得就是對自己潛力的開發。
作為一名華語作家,我開始嘗試用英語寫作,不去嘗試,怎麼能知道自己用英文寫的沒有用漢語寫的好呢? 作為一個女人,我發掘自己作為一個好母親的潛力,嘗試去做一個好兒媳。然後發現我都可以做到。 如同當頭棒喝一般,突然間就覺得自己的問題不再是問題了。 她學英語出國時,已經將近30歲。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早已小有成就的她都沒有給自己定性。我又何必要早早給自己帶上套子,告訴自己做不到? 童年的荒蕪,是我所不能選擇的。怨恨命運,已然無濟於事。 而在可以選擇的時候,不自怨自艾,選擇自己喜歡的路,發掘自己的潛力,而不問結果,這才是最該去做的。 不去做,就意味著永遠不會失敗,似乎就可以抱著“假如我做了,說不定就會成功”的美好想法過一輩子。 這種怯懦,看似溫柔不致命,卻將我們拖陷在泥淖裡無法前行。 總有一天,這種幻想會隨著時光演變,變成好友聚會時的“假如我當年那麼做了,現在肯定……” 現在開始,永遠不晚。哪怕是為了不辜負10年後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