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只要孩子哭鬧,就是“不聽話”了,既然“不聽話”了,那我作為家長就要“教育教育”你,“給你立立規矩”,口頭的不行,那就上手,直到讓你不哭、“聽話”為止。——這是一種典型的“有罪推定”思維,有很多時候孩子確實是因為外界的不適導致哭鬧,但又苦於不會表達,但是家長又不去多思考分析,只是直愣愣地“你哭我就教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得發生多少“冤假錯案”啊!孩子對父母失望,孩子安全感缺失,也許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啞巴虧”中萌生。 我在一個家長沙龍聽到的這個故事:車子在等紅燈,2歲多的小男孩不停地催促“爸爸走!”媽媽和他解釋“寶寶,現在是紅燈,必須等待!”可是小男孩還是大叫“不等,走!”媽媽生氣了: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講道理! 因為媽媽是預防保健科醫生,學過兒童發展心理學,後來她控製住自己的情緒,移到孩子的高度,終於明白孩子為什麼那麼“不講道理”:因為孩子根本看不到紅燈!所以根本就不能理解媽媽說的“等紅燈”是什麼意思! 最近我們也經歷過一次類似的事件: 那天中午聚餐,小七最開始吃得很好,吃著吃著,突然她停了一下,然後就開始各種坐立不安,給她夾新上的菜,她不要,挪來挪去,最後居然還把腳翹起來了! 聯想到她最近快吃飽時會各種玩鬧,翹腳就是其中的一種,於是七爸決定給她立規矩:“寶寶,吃飯時翹腳對嗎?”話一說完,小妞竟然放聲大哭起來,一下子吸引了全桌人的注意力。 “寶寶,爸爸給你立規矩有什麼不對嗎?”我也在一旁“幫腔”。小七一聽,哭聲不但沒減,反而提高了一個音量。這可怎麼辦? 突然,七爸問道:“寶寶,你是不是拉臭臭了?” “嗯…”小七立刻停止了哭泣,很委屈地點了點頭。對啊,之前她不是停了一下嗎,原來是在拉臭臭啊!而且她已經在進行如廁訓練,臭臭拉在身上會很不適應了。
我火速把她帶去廁所,她相當配合地讓我擦屁屁,還要求自己洗手,讓我慚愧不已:“寶寶,對不起,是爸爸媽媽誤會你了。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 回到飯桌,小七又切換到“安靜的吃貨”狀態。 本以為一切進行得很順利,就在吃飯進行到尾聲的時候,小七又哭了! 這次又為什麼啊?她哭了一會兒,然後就要把嘴裡的東西吐出來。怎麼能把吃進去的吐出來呢? 我剛要教訓她,猛然發現她吐出來的東西裡有個硬硬的魚刺!接著她一邊哭一邊去去嘴裡摳啊摳,竟然又摳出來一根魚刺! 天呐!我以為清蒸鱸魚沒刺,就大咧咧地直接放在她碗裡了,結果僅有的兩根小刺就到了小七的嘴裡!!!! 摳完了魚刺,小七馬上停止哭泣,安靜地吃完了碗裡所有的東西。 後臺有家長問孩子8個月,最近夜醒頻繁,醒了就要叼奶頭,讓媽媽休息不好,媽媽怎麼和孩子說都沒用,於是向我討教如何給孩子斷夜奶;小七11個月的時候有天不好好吃飯,坐在餐椅裡老是哭,我以為她吃飽了,把米粉拿走,她也哭,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怎麼那麼煩! 這樣的例子真的很多很多,一遇到孩子哭鬧,我們的直覺就會挑出來大聲嗬斥:這孩子怎麼了!又出什麼麼蛾子! 這是一種典型的“有罪推定”思維: 只要孩子哭鬧,就是“不聽話”了,既然“不聽話”了,那我作為家長就要“教育教育”你,“給你立立規矩”,如果口頭的不行,那就要上手了,直到讓你不哭、“聽話”為止。 我讓後臺問問題的媽媽睡前給寶寶用牙膠按摩按摩牙床,夜醒的時候注意摸摸孩子是不是涼了或熱了,過幾天媽媽給我回復:孩子醒得不那麼頻繁了,確實是因為停了暖氣,孩子睡到半夜手腳冰涼了,給他蓋上點就好了。停了暖氣大人沒有太多不適,但是孩子體溫調節能力差,睡到半夜老醒,只好通過頻繁吃奶來獲得能量,但又因為不會表達,所以被家長“有罪推定”為“鬧人”。 如果這個媽媽沒有及時調整自己的做法,而是強行給孩子斷了夜奶,那麼孩子唯一獲得媽媽關注的機會也沒有了,結果只能大哭,這樣全家都睡不好,而且孩子還可能因為缺少能量來源而凍感冒,一係列的麻煩事就都來了…… 關於10個月小七吃飯大鬧,七爸拿著大蒲扇走過來,給她扇了幾下,小七馬上安靜下來,一口一口地吃飯。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人家哪裡是不好好吃飯,根本就是因為天太熱了!媽媽我和你不一樣,不要因為你沒感覺從而忽略我的難受。 孩子對父母失望,孩子安全感缺失,也許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啞巴虧”中萌生。 您這會肯定要感慨:做爸媽真太不容易了。確實不容易,我哪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是因為不會表達而大哭大鬧,還是他被寵溺壞了用哭鬧來控製家長?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決: 打破“有罪推定”思維,孩子哭鬧,先排除各種可能導致他不適,但他又表達不出來的原因,然後再分析其他的因素。 解決思路很清晰,但是我直到小七兩歲了還偶爾會讓她吃“啞巴虧”,思維轉變需要時間和反復的練習,我一直在努力,希望成長路上有你一同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