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往往體現在小細節,只要細節把握好,把孩子教育好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最近鹿鹿媽跟我們分享了她和兒子成長路上的一些育兒小故事,其中有個事例讓人印象深刻。  這天鹿鹿放學後,一臉沮喪地要媽媽給他1000塊,孩子從來沒開口要過金額如此大的錢,在媽媽的詢問下,鹿鹿道出了原委: 原來是同桌小圓當天偷偷從家裡帶回來一部IPad,趁課間在玩遊戲,周圍的幾個小男孩覺得好玩,玩到熱烈處相互爭搶,不小心將Ipad摔壞了。小圓哭鬧著一定要他們賠償,否則就要告訴老師。 鹿鹿媽在微信群裡找到了損壞東西的幾個孩子的家長,幾個家長定了個時間帶上孩子一同到小圓家裡,經過跟小圓家長協商,每人賠償500塊。 回家的路上,鹿鹿媽淡淡地問:“媽媽幫你賠了500塊,你有什麼要說的嗎?” 鹿鹿說:“媽媽我覺得好慚愧!” 
“為什麼呢?” “因為我不顧後果跟他們爭搶,結果要你幫我賠錢!” “聽到你這句話,媽媽這500塊也是值了。既然你覺得自己有錯,那麼你該為這件事情的後果做點什麼嗎?”鹿鹿搖頭說不知道。 “媽媽之前沒教會你不要搶人東西,而是要徵求人家同意,所以這次的錯誤也有媽媽的責任,媽媽承擔9成,你承擔1成,你得補償我50塊錢。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 鹿鹿翻找了自己的口袋、抽屜、錢罐,總共湊出了30塊,“還差20塊怎麼辦?” “媽媽給你個建議,家裡的儲物室裡有很多舊書報紙還有舊衣服,把它們全部清理了賣掉應該能湊夠20塊!” 專門找了個週末,鹿鹿單獨一個人清理了儲物室,在媽媽的幫忙下賣掉了24.5塊。當鹿鹿將手裡的20塊轉交給媽媽時,心裡非常自豪。  其實20塊錢就是一頓快餐的費用,鹿鹿媽大可免去這些折騰,但教育往往體現在細節上面,一點一滴都能影響孩子,但如果讓孩子懂得了承擔和責任,這是讓孩子受用一生的優秀品質。 日本對兒童的責任教育無處不在,無論在公園裡還是在校園裡,如果孩子見到面前的一張紙屑無動於衷,甚至如果說“這不是我丟的”,孩子就會受到父母或老師的嚴厲批評。大人的理由是,“紙屑在你面前,你就有責任撿起來”。  小編推薦幾個培養孩子責任心的小方法,請父母們讓孩子從小就要有意為之: 1、讓孩子參與家庭勞動 家長平時最好有意識地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給孩子,比如掃地、抹桌子、負責為花草澆水、為寵物洗澡等。讓孩子積極地參與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孩子感覺到他不是家裡的客人而是主人,從而培養責任心。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2、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這不僅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使孩子能對自己的生活、行為負責。 相反,如果父母事事包辦,會使孩子失去責任心。 3、讓孩子承擔後果 曾記得有這麼個小故事:美國一個小學生因破壞行為受到停乘校車一周的處罰,孩子只好每天步行1小時上學。當旁人問孩子的媽媽為什麼不用家裡的汽車送他去上學,孩子媽媽的回答讓人肅然起敬:“我不會送他,他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承擔了做錯事的後果,以後才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更加認真負責。 4、適當讓孩子照顧別人 一位媽媽要帶10歲的孩子去遊樂場,媽媽剛好有身孕,臨出家門時,工作繁忙的爸爸囑咐:“兒子,你已經是一個小男子漢了,替爸爸照顧好媽媽和媽媽肚子裡的小寶寶哦!”一路上,兒子一直緊緊牽著媽媽的手,還時不時將開水遞給媽媽喝,儼然一個小大人的模樣,讓路人好生羨慕。適當讓孩子照顧別人,他們才會意識到自己也有承擔責任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