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幾年前很流行的“你媽逼你穿秋褲了嗎?”直到現在,每每冬天將至還是流傳朋友圈。 “有一種冷是你媽覺得你冷!”這種感覺相信我們還有所記憶。但是“有一種餓叫你媽覺得你餓!”你還記得嗎?可能那時我們還好,也不知道被老媽們“強迫”吃下了多少東西...... 現在你也有了孩子,是不是還怕他吃不飽穿不暖?怕他餓著冷著?嗯,沒有錯,因為你現在就是傳說中的“媽媽”啦! 如果小baby們也有個能隨意聊天吐槽的朋友圈,想必熱門話題的前幾位當中一定會有“有一種餓叫我媽覺得我餓”。 世上一定是親媽最好,可自打我們出生開始,就會承受著“我媽覺得我餓”的幸福苦惱,爺爺奶奶總嫌我們太瘦,爸爸媽媽總覺得我們還能再吃一口。明明飯已經吃飽了,但老媽覺得你沒吃夠,直接半碗飯撥碗裏。勉強吃下去吧,會被撐半死,不吃吧,又怕老媽不高興,而且會一直被念叨:這麼大的人,怎麼吃這麼少。 而現在咱們的孩子,更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生活條件好得不得了,哪兒還有為營養擔心的,跟媽媽們一交流,話題竟然都是覺得自家孩子吃的少。那麼,小孩子,尤其是小嬰兒,究竟應該吃多少才算飽呢?判斷孩子是否吃飽的指標應該是什麼呢? 先來看一張非常直觀的圖,標題是: 從出生到成人的胃容量
從這個圖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成長的不同階段,胃容量的差異很大。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咱們就以月齡分段來看看一般情況下的寶寶吃多少才算飽。 0-6個月 新生兒的胃容量像個彈珠大小嗎?是的,你沒有看錯,新生兒的胃容量就是這麼小。這也就是為什麼新媽媽覺得自己並沒有奶水的時候,寶寶吸出的初乳就足夠滿足寶寶需求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者發現新生兒的胃並不會為了容納更多而伸展,胃壁始終保持緊致狀態。也就是說給新生兒喂食過多的母乳或奶粉,就會被吐出。一些媽媽就是因為怕寶寶吃不飽而喂的太多導致寶寶吐奶,適得其反。 純母乳喂養的寶寶:按需喂養 在焦慮寶寶是否吃飽的同時,有很多媽媽還在焦慮自己奶夠不夠。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很多媽媽放棄純母乳,就是因為覺得自己奶不夠,怕孩子餓著。 事實上,生命的設置很神奇,孩子和媽媽的身體之間存在著高度的契合,母乳量會隨著寶寶胃容量的增大而增加,同時寶寶的胃口也會隨著媽媽乳量的增加而逐漸變大。一般來講,媽媽只要堅持頻繁多次的親喂,就可以滿足大多數寶寶的生理需求。 奶粉喂養的寶寶:按時定量 ↑這是來自澳洲的喂養指南,媽媽們可以作為參考。 在半歲以內的這個階段,寶寶如果吃飽了,會自然表現出滿意的表情,笑的時間也會比較多。比如吃奶漫不經心,吸吮勁減弱;用他的小舌頭把乳頭或者奶嘴抵出來,再放進去,還會抵出來,如果這時再試圖把乳頭或者奶嘴送給他,他會把頭轉過去,不理睬媽媽,甚至會以哭來抗議媽媽的強迫。如果寶寶不再尋找乳頭或是對食物不表現出興趣,那麼寶寶就是吃飽了,就不要再強迫或是哄逗著寶寶喂食。 但是在這個時期比較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寶寶一哭,家長就會覺得是寶寶餓了或是沒有吃飽,喂奶,永遠是緩解孩子哭鬧最有效的手段。很多過度喂養的孩子,都是在這種認為孩子沒吃飽的結論影響下,被養成了個小胖子。也是由於這種不正確的結論,讓一些媽媽對純母乳喂養喪失了信心,放棄了哺乳。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其實,這個時期的寶寶因為並不會清晰表達訴求,所以無論是冷了、熱了、拉了、尿了、困了,或者僅僅是心情不好了,全都是以哭來表達。並不是說一哭就是餓,媽媽們要正確理解寶寶的哭,不要認為寶寶的世界裏只有吃。 6-18個月 6個月對於嬰兒的成長是一個裏程碑,他們終於可以享受到“奶”之外的各種美食啦。“小吃貨養成記”就從這時候開始粉墨登場。 開始添加輔食對於寶寶自然是無比愉悅,可媽媽們就要開始另一輪的全新學習和探索了。很多媽媽谘詢寶寶一天要吃幾頓輔食,以及輔食種類的選擇,我根據嬰幼兒喂養指南以及兒科醫生的文章做了這個表格。↓ 由於孩子的個體差異很大,因此任何數據都只是參考,但同月齡的共性特點的確很多,一些營養學知識也會對孩子的營養攝入有相應的標準,所以有個參考一定是好事兒。當媽媽們堅持認為孩子沒吃飽的時候,不妨認真對照一下表格,看孩子是不是真的食物攝入過少。 18個月以上 一歲半以後的孩子個體差異已經越來越明顯,參考數據這件事兒就變得沒那麼重要了。大點的孩子有些飯量可以跟成年人差不多,但有些孩子只吃一點就飽了。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而比較普遍的情況是孩子每天吃3-4次正餐,再加1-2次健康的配餐零食,比如酸奶、水果等。給寶寶的食物可以每次別太多,少吃多餐更適合寶寶仍然不大的胃。 這個階段當中,不必太擔心寶寶吃的不夠多,因為更重要的應該是寶寶吃的種類是否豐富,營養是否均衡。比如每天建議攝入蔬菜、水果、肉類、禽類、魚類、豆類、穀物、奶製品。這個時候每種品類的攝入克數已經越來越不重要,而如何培養孩子對食物的主動熱情卻是當務之急了。 一歲多的孩子開始有了基礎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多時候是可以直接溝通的。媽媽要做的一點就是相信孩子,孩子如果真的吃飽了,就別再主觀地玩命勸,追著喂,或是強硬塞了。換位思考,如果咱們自己吃飽後被強迫進食,強迫一兩回是不是自己也會覺得吃飯是負擔了? 淡定一些,聽聽孩子的意見,學會觀察寶寶吃飽後的身體或情緒特點。孩子都聰明著呢,他們不會把自己餓著的。即使這次因為貪玩而沒吃飽,下次他也會努力“找補”回來。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放寬心。 說到這兒可能還會有媽媽疑惑,在文中這些參考數據以外,還能從哪些方面來判斷孩子是否吃飽了呢? 以發育指標衡量 如果打算長期觀察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可以參考美國疾控中心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圖表, 下面是0-18歲孩子的生長曲線圖: 咱們需要明白的是,孩子發育指標是否正常遠重要於吃的多少。哪怕長期食量小,只要發育指標全部達標,就說明孩子的飲食攝入量是足夠的,完全不必擔心孩子沒有吃飽,無需強迫進食。 這一點上需要強調的是:發育指標達標就好,而不是越胖越好。 過度肥胖的寶寶不僅長大後肥胖幾率會遠遠高於正常孩子,而且還會影響骨骼和其他器官的發育。科學育兒觀和傳統觀念完全契合的一句話就是“要想小兒安,三分饑和寒”。家長變著法子填鴨式的哄孩子盡可能的多吃東西,對他的身體、性格、習慣其實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排除生病或情緒等特殊因素 如果孩子突然間飯量變小,先要排除生病的可能。確定了並非生病,那就不用太擔心了,也許孩子只是當時情緒上不想吃,或者是那頓飯做的不合胃口。 如果孩子不願吃飯,我是不傾向於追著不停喂的,不吃就是飽了,餓了自己就會吃。除了生病的時候,其他時間都可以堅持這種原則。也許有些媽媽會說了,他還只是個孩子呢,如果他只顧玩總是不好好吃飯,我還不管,長期下去豈不是壞了身體?等到發育指標不達標就來不及了吧?當然,孩子要教要管,包括吃飯。但我覺得培養孩子主動進食的熱情更重要,不強迫喂食也是為了保護這種熱情。 對於我家的小吃貨六六來說,由於我們很早就開始鼓勵她自主進食,並注重培養她對食物的熱情,她的一日三餐基本是不需要操心的。偶爾也會有特殊情況,比如前天晚上六六晚飯吃的比較少,在問了幾次她仍舊說不吃後,我們就去外面溜達。她比較放松的時候我問她:“為什麼飯吃那麼少啊,是因為今天的飯媽媽做的不好吃麼?”她說:“我太熱了,已經吃飽了”。我想,她表達的意思應該就是天熱食量小,吃那麼多已經飽了。 試想,如果當時我覺得相比她的正常飯量肯定沒吃飽,不停喂食的結果,肯定是將她對吃飯的熱情消耗殆盡。好在這是可以溝通的大寶寶,如果她還小,無法用語言表達,只會用扭頭或閉嘴的方式拒絕食物,媽媽你又是否願意尊重她的意願呢? 我們總愛說要親密育兒,在規則的框架內盡量給孩子足夠的愛和自由,可是靜下心來想想,愛的前提是不是對孩子合理意願的尊重?也許今天他覺得食物美味多吃幾口,明天覺得不對胃口少吃一些,只要長期來看生長發育都是達標的,咱們就別糾結了,讓“有種餓叫媽媽覺得我餓”這個吐槽在他們的小世界裏徹底消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