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是杭州一位醫學博士,平時帶的是研究生,昨天忍不住發朋友圈吐槽:翻了孩子的課堂練習,我真想說:孩子,你比你媽強多了!你的那些題目,為娘也不會做。 她在朋友圈問:是什麼讓邁入小學校門才兩個月的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孩子的內心究竟遭受怎樣的打擊,以至於提到“數學”兩字,就撲在媽媽懷裡傷心地哭?那些所謂的“聰明題”是想給孩子一個暗示,做不出題目就不聰明了…… 博士媽媽吐槽: 零起點好憋屈,女兒不想上學了 這個受不了數學題“打擊”的小姑娘,今年剛上一年級,就讀於杭州某知名民辦小學。 這位媽媽語速很快,她本人是醫學博士,目前是杭城一家醫院的業務骨幹,同事們都說她是一位很有能力很負責的醫生。 據媽媽昨天對記者回憶,從上周開始,女兒每天早上起床就哭鬧,不肯去上學。 一開始以為是天冷了孩子想偷懶,後來覺得沒那麼簡單,再三追問,性格內向的女兒才吐出實情:“數學不好,不想上學!” 這話讓她著急了,等女兒睡著之後,這位媽媽翻出女兒的數學書和練習冊,自己做了一些練習題,再聯繫女兒的反饋,以醫生望聞問切的職業習慣,為女兒的厭學把脈。
從作業本看,她覺得女兒“厭學”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女兒完全的零起點,導致識字量很少,看題如同天書。比如題中有“數一數”、“填一填”,“數”和“填”兩個字她都不認識,影響瞭解讀題目的能力。 二是老師每天都會佈置所謂的“聰明題”,比較難,這是嚴重打擊女兒學習數學信心的“大殺器”。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媽媽告訴錢報記者,這些“聰明題”的題型都很繞,即使是大人來做,也必須熟悉這種出題思路和語境,不然真的會反應不過來。 這位媽媽說,孩子上學前屬“放養”的,沒上過什麼班。但孩子上小學後,她很快發現差距,也很努力和孩子一起學,推掉了幾乎所有下班後的應酬,每晚保證至少2小時陪孩子,哪知道依然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過來人家長安慰: 不要急會好起來的 記者採訪了一位小學一年級的一線數學老師,這位老師說,課堂練習本不是每一頁都有這樣的題,即便有,也僅有一題,數量不多。 他說,這道題的出題意圖,是讓學生對當天所學的數學知識有所提升,因此會讓所有孩子都試試。考慮到一年級小朋友識字量有限,數學老師會先簡單講解下題意,然後讓孩子們當堂完成。要是還有個別學生做不出來,許多老師會在課後進行單獨輔導,確保孩子們都過關。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在這位一線數學老師看來,“聰明題”其實難度不大,有的孩子一看到題目就發懵,主要是因為題型靈活,大都是之前沒見過的新題型,不能馬上理解題意,但以後慢慢會好的。 另一位一年級數學老師也告訴本報記者:“遇上數學這類題,孩子們可以慢慢來,但不要因噎廢食,要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學數學不可能永遠都是簡單的加加減減。” 在本報家長會群裡,一位家長以過來人的姿態說,這些題其實也說不上難,就是很繞,不知道想考什麼,繞來繞去小孩就暈了,她安撫這位媽媽“不要急,會好起來的”。 支招 零起點不用怕,熬過這一年有希望逆襲 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新手小學生爸媽都會著急。昨天,本報記者採訪了幾位資深教師,幫這位媽媽出主意。 ●方法一:家長多和老師溝通。 省數學特級老師張翼文說,“聰明題”作為原有教材的拓展和延伸,本來並不是對每個孩子都作要求,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老師講解不可能只針對部分孩子,而是面對全班,所以孩子容易受到影響,覺得別人要會我也要會,有一定的壓力。 他建議,家長及時和老師溝通,告之孩子對這類題目存在畏難情緒。讓老師在課堂上多關注,給孩子點心理暗示,聰明題做不出來沒關係。在課中課後作業要求上,也可以相對個性化一些。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同時,家長自己也別急,不要因為聰明題不會做,一刀切地評價孩子,在家多鼓勵,避免孩子給自己貼“我不行”的標簽。但是張老師也指出,孩子厭學的原因並一定只為幾道數學題,可能是入學不適應,家長要關注。 ●方法二:熬過這一年,有希望逆襲。 作為過來人的小學高年級家長建議,對於“零起點”的孩子來說,遇到這種情況並不意外,家長要沉得住氣,過分焦慮,反而會容易影響孩子的情緒,進一步導致孩子厭學。 一位資深班主任說,在入學之初,完全沒有基礎的孩子看起來是有點吃虧。但是隨著孩子識字量慢慢增加,逐漸熟悉小學數學的題型和出題思路,這種差異會縮小。很多過來人的經驗表明,起步晚的孩子,是完全可以趕上有基礎的孩子的,甚至有可能反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