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不能面對挫折,表現為稍遇困難就退卻,甚至發脾氣,通過一些破壞行為“發泄”怨氣。 原因是什麼? 1、生性懦弱。 這類孩子在遭受挫折時,由於經驗有限,意誌薄弱,往往容易產生焦慮、自卑、對自己喪失信心。 2、嬌生慣養。 父母一味贊揚孩子,有時對孩子的缺點也津津樂道,生活上包辦代替一切,孩子受到過多的保護,自以為是,產生“自我優越”心理,養成坐享其成的習慣,稍不稱心就發脾氣或畏縮逃避,且聽不得批評,甚至稱贊別人他也受不了。 3、期望不當。 成人的壓力大、要求高,孩子遭受的失敗和責備多,成功的體驗少,因此做事往往有始無終,稍遇挫折就放棄。
怎麼辦?要探究原因,只有“對癥下藥”。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1、對生性懦弱的孩子,父母應注意以下幾點: (1)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挫折”。 如通過給孩子講英雄人物成功前的挫折或爸爸媽媽小時候遇挫折的故事,讓孩子懂得生活中隨時可能會遇到挫折,只有勇敢地去克服困難,本領才會越來越大。 (2)教會孩子對待挫折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分析挫折原因。 教給孩子一些對待挫折的方法,如自我鼓勵:“這次雖然沒得到第一名,但比在中班有進步了”;再如補償法:“我跳舞不行,可畫畫不錯,要努力畫,爭取參加書畫比賽。” 2、對嬌生慣養的孩子,父母不妨讓他受點冷落。 要注意利用一些機會贊揚別的孩子的優點,慢慢讓孩子習慣“有人比他更行”的事實。對孩子的缺點,不管他如何吵鬧不聽,也要堅決製止,幫助其克服。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設置一些困難,如讓他自己穿衣、係帶、鋪床、收玩具等,鼓勵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不會的事學著做,讓孩子得到些磨煉。 3、成人應為孩子提供獲得成功的機會。 要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能力水平提適當的要求,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通過成功自我激勵,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得信心。再根據孩子實際水平,設置一些經過努力能夠克服的困難,使孩子在克服困難中不斷前進,正視“挫折”。  另外,從心理活動傾向性上劃分,性格可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兩種性格沒有好壞之分,而是根據維度而定。內向型性格的孩子總是出言謹慎,他們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會表達,而且也比較注意對方的反饋。而且,內向型的孩子比較注重對方對自己看法,尤其是重要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教師作為孩子的重要他人,孩子的行為都希望在教師那裏得到肯定,尤其是對於內向型的孩子,他們更加注重教師對自己的看法。因此,不願意在幼兒園大便的孩子多為內向性格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