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患者相關延遲 與患者相關的延遲指的是,患者自發病到接觸醫務人員的時間延遲。據統計,46.7%的患者自發病至就診的時間超過12小時,失去了接受急診再灌注治療的機會;僅有38.9%的患者在發病6小時之內就診。而且,AMI死亡,七成以上發生於院前。 導致就診延遲的原因主要為,患者對AMI缺乏認知,不瞭解胸痛的特點,沒有快速識別疾病,存在"拖等忍"的心態,沒有及時撥打急救電話。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到了醫院之後,由於患者家屬對治療缺乏基本瞭解或不信任醫生,導致簽署知情同意的時間過長。 2.院前急救轉運延遲 現階段,我國的急救體係尚不健全。在我國,僅有1/4的患者是通過急救醫療係統(EMS)轉送至醫院的。相反,患者自行到院,途中不僅得不到專業的救治,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而且增加了途中風險。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現有指南一致認為,AMI患者應選擇有急診介入治療能力醫院首診,即使到達沒有急診介入能力的醫院,也應儘快轉診至有急診介入能力的醫院。然而自行到院患者多選擇就近醫院,僅1/5根據急救資質選擇醫院。首診醫院選擇不當也是導致係統延誤的主要原因之一 3.非介入醫院的延遲 很多AMI患者自行到達不具備急診介入能力的醫院,由於心電圖表現不典型,不能及時診斷,存在急診科延遲。另外,患者出現心源性休克或心搏驟停等情況,也影響了轉運。我國非介入醫院的延遲平均達到68分鐘,只有11%的非介入醫院的延遲短於30分鐘。 解決這一環節延遲的關鍵策略在於,建立區域協同救治網絡醫院,增強急救醫生及無直接PCI能力醫院醫生對AMI的診斷和處理能力,使其能立即做出初步判斷,進行規範化救治,並轉運至合適的醫療機構
4.院內流程延遲 我國的現實情況是,從患者到達醫院至球囊擴張開通血管的時間(門-球時間)普遍超過了120分鐘,而法國僅約為30分鐘。目前,歐美指南一致要求,門-球時間應控製在60分鐘以內,總缺血時間(從初次醫學接觸到血管開通的時間)應控製在120分鐘以內。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AMI急救,我們比世界足足慢了60分鐘。 院內流程延遲包括患者到達醫院後排隊、掛號、就診、繳費、取藥、辦理住院等因素造成的延遲,根源在於診治流程的設計和管理。因此,建立並完善綠色通道,簡化診治流程是縮短這一環節的重要措施。 5.急診介入相關延遲 受到患者病情穩定情況、介入術複雜程度、術者經驗和急診介入量等因素的影響,患者到達有急診介入能力的醫院之後,仍然存在某些延遲。有的醫院在患者達到急診科後要請心內科醫生會診;醫院沒有“一鍵啟動”機製,組織醫生、護士形成團隊需要一定時間。 在急救的時候,很多家屬寧願到處打電話詢問朋友,也不相信醫生的話。關鍵時刻,因為家屬“掉鏈子”而耽誤了救治,是最讓人痛心的事。總之,讓我們共同行動,把握以上五大關鍵環節,盡可能縮短延遲,抓住黃金時間,開通生命"心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