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會說兩種,甚至更多種語言?如果是的話,恭喜你!你的大腦因此獲得了許多的好處。
在最近一期 TED-Ed 教育頻道中,Mia Nacamulli 解釋道,會說多種語言的人的大腦,跟只會說一種語言的人相比,不只外觀上不太一樣,連運作上也有差異。
2014 年,美國西北大學的學者指出,使用多語言的人在決定何時該使用何語言時,會較單一語言使用者更活化腦部運作。
其中主任研究員 Viorica Marian 在新聞稿中表示:「對雙語使用者來說,當你要使用一種語言時,你就必須抑製另一種語言的使用,長時間下來會十分熟悉這樣的抑製過程,可以更有效抑製另一種語言脫口而出。」
同時,這樣的過程還可以幫助我們的身體維持活力,以及讓多語使用者腦部老化的速度較慢。過去五年間,有許多的文獻在探討阿茲海默症與雙語使用的關聯性,結果指出使用雙語可以使阿茲海默症病發減緩五年。
使用雙語不只對老人有好處,根據 Nacamuli 的解釋,雙語使用對於問題解決、多工處理以及注意力皆有幫助。如果你還想知道為何小孩學習語言的能力較好,在下面的影片中 Nacamuli 也有解釋。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影片中提到:
當我們要評估一個人是否會使用某一種語言時,可以用兩部份來做衡量,一部分是較主動的口說與寫作,另一部分則是較被動的聽力及閱讀,而雙語使用者會的兩種語言在這兩部分的能力應該是差不多的。而根據學習雙語的情況,我們可以將雙語使用者分為三類:
1. 複合型雙語者 (compound bilingual):當開始學習說話時,就同時以一種觀念學習兩種語言,譬如:兩歲時就移民至國外的人。
2. 對等型雙語者 (coordinate bilingual):使用兩種不同的觀念學習兩種語言,譬如:在學校學英文,在家說西班牙文。
3. 從屬型雙語者 (subordinate bilingual):學習第二種語言時,是將其概念套至母語底下去理解。
這三種類型的雙語使用者都可以將雙語說的十分流利,但他們的大腦神經卻有點不同,因此有了關鍵期假說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我們的左腦主要負責分析及邏輯,右腦負責情感及社交,而大部分的成年人語言學習區在左腦,但這樣的側化 (腦側化, lateralization) 是在兩歲時開始發生,到十歲左右完成,所以在側化完成前我們會使用左右腦一起學習語言,所以學者們認為小孩的語言學習能力會較好,並且指出在幼時學習的語言在使用上會有較多的社交、情感辭彙及表達方式。雖然學習外語的時機會造成上述的差異,但能使用雙語本身就能帶來一些優點。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譬如:大腦灰質密度較高(灰質裡面有著神經元及突觸)、減緩疾病的發生。
我們現在都可以接受上述的說法,但其實在 1960 年代,學者將使用雙語視為一種殘疾,認為會減緩兒童的發展。但近期的研究發現,雙語使用者在分辨兩種語言時,會刺激負責執行能力、問題解決等的背側前額葉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所以使用雙語或許不會讓你變得更聰明,但會讓你的大腦更健康、複雜並且激發其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