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來民間流行的說法認為,肉湯燉得越久營養越豐富,於是各種小火慢燉的雞湯、鴨湯、豬骨湯、魚湯,成為老百姓口中有營養的、大補的「良方」。
然而大量研究表明,肉湯裡面的營養價值其實很低。湯的營養全部來自於燉湯的原料,原料中有水溶性的營養素和非水溶性營養素,其中水溶性維生素C、礦物質會少部分進入湯內,但非水溶性的蛋白質90%~93%仍留在肉裡,湯裡僅有一些「氨基酸碎片」,湯裡的營養素含量還不足總量的10%。
比如很多人都喜歡喝鴨湯,其營養價值就不高,不僅湯中氨基酸含量少,而且蛋白質和維生素已經幾乎都被破壞了。又比如魚湯,雖然味道鮮美,裡面同樣沒有多少營養,其營養幾乎全在煲湯的魚肉中。
此外還有很多人迷戀乳白色、濃稠的湯汁,這種湯汁的形成過程其實是脂肪乳化過程。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在熬製魚湯的過程中,烹調油中的脂肪及魚肉中所含的脂肪組織被粉碎成了細小的微粒,而卵磷脂、明膠分子和一些蛋白質起到了乳化劑的作用,形成了水包油的乳化液,這樣就使得湯汁濃白,最終成了「奶湯」。
可見從營養學角度來看,魚湯、肉湯的營養價值有限。而且裡面主要是多餘的油脂、氨基酸碎片,同時還富含嘌呤,糖尿病病人常喝魚湯、肉湯會導致脂肪及熱量超標,誘使血壓、血脂、血糖及尿酸增高,進而促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而所謂的「奶湯」,其實就是乳化脂肪,同樣多喝無益。
此外,糖尿病患者經常合併有骨質疏鬆,有不少人認為喝豬骨湯可以補鈣。但實驗同樣證明,這又是一個錯誤的認知。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每100毫升的牛奶裡含有約104毫克的鈣,而每100毫升的豬骨湯裡卻只含有約2毫克的鈣,其含量與自來水相似,與牛奶差距懸殊。
人們喜歡把骨頭和鈣聯繫在一起,以為喝骨頭湯就可以補鈣,實際上骨頭中的鈣結合得很緊密,就算是吃骨頭補鈣效果也不好;甚至還有人認為骨髓可以補鈣,這種想法更是錯誤。骨髓裡含有大量膽固醇,但沒有鈣。
因此,喝湯不吃肉不僅不能獲得足夠的營養,還不利於血糖的控製。那麼在種類豐富的肉類中,糖尿病病人又該如何選擇呢?如果把肉簡單分成沒有腿的魚肉、兩條腿的禽肉、四條腿的畜肉的話,建議糖友們選擇攝入肉的順序為:沒有腿的→兩條腿的→四條腿的,即第一梯隊是魚、蝦,第二梯隊是去了皮的雞、鴨、鵝,第三梯隊是牛、羊、豬。儘量多食用第一、第二梯隊的肉類,也就是白肉,其脂肪含量較少,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選擇食用不僅可減少對血糖的影響,也有利於心腦血管併發症的預防。一般我們建議肉類採用蒸煮的辦法烹調,食用時取肉棄湯,而儘量不要去煎炸食用,以減少脂肪的攝入。
事實上,很多人對熬湯還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就是覺得湯煮得越久,食材裡的營養物質就越容易溶解到湯裡。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其實,在食材允許的情況下,熬湯的時間一定要儘可能短,否則容易破壞食物中的氨基酸類物質,使嘌呤含量增高,營養成分流失。魚湯的最佳熬製時間在1小時左右,雞湯、 排骨湯一般在1─2小時左右。
當然,糖尿病病人還是建議以喝蔬菜湯為主。注意沸水中加蔬菜應隨放隨吃,以減少維生素C及B族維生素的損失,且水面要沒過蔬菜以和空氣隔離,從而減少營養損失。一些病友煮湯的時候還有用面粉或薯粉勾欠的習慣,這也是要注意避免的,這些都屬於澱粉類的食物,同樣會影響血糖水平。
最後,俗話說「飯前先喝湯,減肥又健康」,這並非沒有科學依據。在餐前20—30分鐘喝一小碗清淡、少油的蔬菜湯,一來稀釋了胃液,可以減輕病人的食慾,二來先喝湯佔了胃的空間,也能增加糖尿病患者的飽腹感,吃正餐的時候能少吃點兒,國外研究發現,飯前喝湯可以讓一餐中的食量降低15%,有利於預防肥胖,也有利於血糖的控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