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文》:“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初民時代,人口稀少,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僅僅是識別形體和聲音就夠了。但如果在夜晚相遇,雙方看不清楚,就需要“以口自名”,說出一個符號,作為個人標記,由此而產生了人名。
因此,名從“口”、“夕”,會意。
但是,隨著人類社會從渾渾噩噩、茹毛飲血的漁獵時代,向農牧時代發展,逐漸出現私有製以後,姓名就緊緊地與權力、經濟、地位和榮辱等,聯係在一起了。
比如在宗法社會中,天子諸侯分封給臣下的土地,必須建立一個宗,即《左傳》中所述的“致邑立宗”。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新立的宗需要一個名稱,這就是“氏”。
氏的命名,有的根據官位,有的根據賜封地的地名,有的根據爵位。
氏,其實是構成宗法社會的基本分子。
在中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姓名更是體現了封建社會的特征。
曆史,猶如一部浩瀚繁帙、複雜豐富的長劇。人,作為曆史舞台上的角色,以各種不同的姓氏,標記扮演著曆史角色。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因此,作為人類意識形態之一的人名的構成和演變,實際上也在從某個角度,演繹著社會曆史,反映了各類角色的社會地位,和嬗變曆程。
考察中國人的姓名,“姓”從女從生,應是出現於母係氏族社會。
古皇有女蝸,古姓有姚、姬、薑、贏、姑、頃、姒等等,中國的女名,可謂源遠流長。
如果把中國的女名,分列出來加以深沉玩索的話,那麼,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中國女子姓名的特殊性。

直接標明性別的女性字
上古時代的女媧,是第一個以女性字出現的。此外,還有黃帝之妃嫘祖、高辛氏妃娥、後稷母薑螈等等,這是最簡明的區分性別的標記。
“娘”,是女名中用得很普遍的女性字,如:杜十娘、徐十一娘、吳州娘、劉一娘、薑三娘、方二娘、葉四娘、邵六娘、鄭三娘、周娘、李娘、徐娘等。
稱“娘”的女名,又以唐代為多。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到近現代日漸稀少,當代女名中,稱娘的寥寥無幾。
“女”,是女名中使用之廣泛僅次於“娘”的女性字,如:張倩女、王玉女、周琴女、陳秀女、金夢女、黃京女……
同樣,稱“女”的女名也日漸稀少了,近代開始,多用於藝名,如“紅線女”、“紅伶女”、“茉莉女”等等。
還有許多用“姑、姨、姐、妹”的直接明示性別的女名,如:梅姑、香姑、翠姑、十三妹、楊八妹、杜十姨、周二姨、金妹、麗妹、秀姐、玉姐、慧姐、巧姐等。
此外,有用形容姿色的女性字為名的:娟、姣、好、娉、婷、姿,娥、妙、嫩等字,如:嬋娟、文娟、麗娟、靜嬋、玉姣、月好、芳娉、淑婷、玉婷、瓊娥、彩娥、妙玉,妙娟、玉嫩、芳姿。
也有形容神態的女性字:媚、嫻、嫵、娜、嫣,孌等等,如:柳媚、美畹、嫻靜、文嫻、絳嫵、麗娜、孌文、嫣紅、婉芳、媚蕊。
有一類是顯示女性身份的,如:媛、嬙,姬、嬪、妃等。
至現代,中國女子的姓名中,還出現了一些頗具洋味兒的女性字,如:夏娃、茜娜、丹妮、美妮等等。
以上這類以女性字命名的女名,從古至今較為廣泛。由於名字中帶有“女”字,因此,這類女名十分簡明地表明了女性性別,並突出顯示了中國女性與男性立世為本的根本區別:
中國女姓的名字,偏重於表現容貌姿色氣質等;
中國男姓的名字,則重在表示立誌圖強,求仕報國,謀生聚財,顯赫門第,榮宗耀祖。
不過,從名字乃是識別一個人的標記這個功能來說,這類直接標明女性性別的名字,是十分簡潔合理的。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