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只認識3個字,身家卻有37億! 當別人在抱怨時,成功者只有想到要如何做才能成功... |
|
她只認識3個字,身家卻有37億! 當別人在抱怨時,成功者只有想到要如何做才能成功... 觀看人數:37
|
誰知,主顧來吃飯時,
這件事對陶華碧的觸動很大。 陰錯陽差地 研發起麻辣醬機敏的她一下就看準了麻辣醬的潛力,潛心研究起來…… 到了後來,她的涼粉生意越來越差,
她走了10多家賣涼粉的餐館和食攤, 卻發覺人家的生意都非常紅火。
什麼原因? 原來這些店的作料麻辣醬都是從她那裡買來的!
還半開玩笑地說:
經過一段時光的準備,
|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最愁的是,辦廠之初產量固然很低,
可當地的涼粉店還是消化不了,餘下的都要自己出去推銷。
於是,陶華碧親自背著麻辣醬,
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各單元食堂進行試銷。
沒想到,這種笨辦法還真不錯,不到一周的時間,
那些試銷商便紛紜打來電話,讓她多送貨;
她派員工加倍送去,竟然很快又脫銷了……
陶華碧深感意外,卻也因此吃了一顆放心丸。
1997年6月,「老乾媽麻辣醬」經過市場的檢驗,
在貴陽市穩穩地站住了腳,而且有殺出貴陽的勢頭。
精明的陶華碧心想:水深水淺都試出來了,
我「老乾媽」還怕什麼?老話不是說要「一氣嗬成」嗎?
索性,我擴展範圍,把工廠辦成公司得了!
1997年8月,「貴陽南明老乾媽風韻食品有限義務公司」正式掛牌,
工人一下子擴展到200多人。
此時,對於陶華碧來說,
最大的困難並不是生產方面,而是來自管理上的壓力。
最令她頭痛的是,工廠擴展成公司後,
一切都要走上正軌,種種規章製度都要出台,
財政、人事種種報表都要她親身審閱,
工、商及政府其他局部經常下達文件要她貫徹履行;
作為民營企業,
她還要經常加入政府主管局部召開的種種會議,
預備講話稿上台發言……所有這些,
對於沒文化的陶華碧來說,簡直就是「趕鴨子上架」啊!
沒有規則哪能成方圓?沒有文化怎麼上「講台」?
望著越積越多的文件,
辦著什麼都得摸索著去做的公司,
陶華碧首先想到的是請強人。
她依照自己樸實的感情,製訂了惟一的擇人標準:
忠誠老實,刻苦刻苦,能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
能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家。
可具體該請什麼樣的人呢?
她想來想去,把自己的長子看成了相比的尺度。
陶華碧的長子李貴山是個轉業軍人,
固然只有高中文化,
但在陶華碧眼裡卻已經是了不起的「秀才」。
她想先把李貴山拖到自己這個民營公司來幫忙,
卻又不忍砸了他的鐵飯碗。
沒想到,李貴山得知母親的想法和顧忌後,
卻笑著說:「都什麼年代了,哪還有鐵飯碗?!」
她還是不贊同,可李貴山自作主張,辭職來了她的公司。
李貴山輔助母親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處理文件,整章建製。
李貴山讀,陶華碧聽。聽到重要處,
她會忽然站起來,用手指著文件說:
「這條很主要,用筆劃下來,馬上去辦。」
幫母親「看」完了文件,李貴山便開始起草規章製度,
然後再讀給母親聽。陶華碧聽得極為認真,
聽到有不妥的地方,她立即口述改正,
然後再由李貴山修改……如此反覆多次,
直到滿意,她就在資料的右上角畫個圓圈。
李貴山看著這個畫圈,哭笑不得,
他在紙上寫下了「陶華碧」三個大字,
讓母親沒事時練習。
哪知,陶華碧對這三個字看了又看,
一邊搖頭,一邊難堪地感慨說:
「這三個字,很龐雜,很龐雜呀!」
在李貴山的輔助下,
陶華碧終於製訂出了公司最原始、
帶著濃厚鄉土氣息的規章製度,
寬嚴並濟,賞罰明確。
但是,只有兒子幫助,陶華碧還是深感人才不夠。
於是時隔不久,她又招聘了一個具有本科學歷的青年。
怎麼培育這個人才,又怎麼留住這個人才?
沒有文化的陶華碧卻有她自己既樸實又獨特的「絕招」。
原來,她招聘這個本科生的目地,是想讓他當辦公室主任,
但她卻沒有馬上任命,而是先讓他在公司裡做雜活,
用她的話說:「這是淬火!」然後,
她又派他到全國各地去打假、考察市場,
這一招用她的話說:「這是磨磨!」半年後,
她才任命他作辦公室主任……這個人,
就是如今「老乾媽」公司裡第三號人物王海峰。
如何治理好公司越來越多的員工呢?
陶華碧又有她另外的同樣既樸實又管用的「絕招」:
實施治理親情化,自始至終對員工進行「感情投資」。
最初讓兒子製訂規章製度時,
她就把這一招視為最基本的要素。
比如:在員工福利報酬的製訂上,
陶華碧斟酌到公司地處偏遠,
交通不便,員工用飯難,
她決定所有員工一律由公司包吃包住……
當「老乾媽」公司現今已發展到1300人,
這個規則仍然沒有廢止。這麼龐大的企業,
一直這樣實施全員包吃包住,誰敢想,誰又敢做?
然而,陶華碧不管花多大的「血本」,卻始終堅持了下來。
製度這樣製訂了,她還親歷親為,
總是在人們想不到的地方關懷人,諒解人。
公司裡有一個廚師來自農村,怙恃早喪,
家裡還有兩個年幼的弟弟,可他愛飲酒吸煙,
每月1000多元,幾乎都被他花光了。
陶華碧得知這一情形後,很是擔憂。
一天收工後,她專門請這個廚師到酒店飲酒。
酒桌上,她對他說:「孩子,今天你想喝什麼酒就要什麼酒,
想喝多少就喝多少。但是,從明天開始,你要戒酒戒煙。
因為你要讓兩個弟弟去念書,千萬別像我一樣一個大字不識。」
這番語重心長的話,使這個廚師深受激動,立即表示戒酒戒煙。
但陶華碧還是不放心,她只讓他每月留200元錢零花,
其餘的錢則由她替他保管;
什麼時候他弟弟上學要用錢時,再從她那裡支取……
只是關懷個體員工,陶華碧認為還不夠。
每當有員工出差,她還總是像老媽媽送孩子遠行一樣,
親手為他們煮上幾個雞蛋,
一直把他們送到廠門口,直到看到他們坐上了工交車後,
她這才回去……
一個大企業的董事長,誰能像她這樣為一個普通打工仔理財?
誰能這樣從細微之處關懷每個員工?
不說是絕無僅有,也難找到第二個啊!
固然沒有文化,但陶華碧清晰這樣一個原理:
幫一個人,感動一群人;
關懷一群人,肯定能感動全部集體。
果然,這種親情化的「感情投資」,
使陶華碧和「老乾媽」公司的凝集力一直只增不減。
在員工的心目中,陶華碧就像媽媽一樣可親可愛可敬;
在公司裡,沒有人叫她董事長,全都叫她「老乾媽」。
公司的員工來自五湖四海,生活習慣不同,
他們天天吃、住、勞動、生活都在公司,
時光久了,相互間難免發生摩擦,
但只要陶華碧一出面,問題就迎刃而解。
就這樣,公司全體員工在她「親媽媽」一樣的庇護下,
團結一心的為「老乾媽麻辣醬」的發展拚搏起來……
到2000年末,只用了3年半飛時光,
「老乾媽」公司就迅速壯大,
發展到1200人,產值近3億元,
上繳給國家的稅收有4315萬元。
陶華碧這個沒上過一天學的農村「老太太」,
把一個民營公司辦到這種水平,
創造出新時期一個令人難以想象的神話。
她的成功,令人嘆為觀止;
而她的成功之道,雖然有時事造英雄的成分,
但她的膽識與幹勁
更值得當今無論學歷高低的人們反思和鑒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