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三歲看大,七歲看老。」3歲決定寶寶的一生,到底是扯談還是真有其事呢?科學研究顯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3歲之前的生長發育會影響其 一生的發展變化。看來「3歲看老」真的並非空談,身為家長,只有把握好3歲之前的黃金期,孩子才會按照其自身的生長發育特點,發揮出潛能,健康成長。 幼兒時期是人一生身心發展打基礎的重要階段。國內當代早教之父馮德全教表示,初為父母的家長們,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竭盡所能,卻往往忽視孩子的早期教育問題,或採取傳統而本能的教育方法,或陷入嬰幼兒早期教育的誤區。其實,在寶寶的成長問題面前,很多父母也是個孩子。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3歲前大腦發育最快 人們常常認為新生兒是無能的、被動的個體。現代科學研究證明:新生兒從出生之日起就具有主動探索外部世界的潛在能力,而且還具有相當驚人的反應和學習能 力。馮德全說,人之初的基本難題(如學會直立行走、手足分工、認識萬物、掌握語言、習得行為、學會審美等等)都是嬰幼兒時期解決的,正常的大腦發育在3歲 以前最快。據介紹,孩子出生時腦重量為350-400克,此後腦重量快速增長,6個月時為出生時的大約2倍,占成人腦重的50%,而兒童體重要到10歲才 達到成人的50%,嬰兒大腦發育大大超過了身體發育的速度。 因此,嬰幼兒時期是心理發展和學習的關鍵期,年齡越小,發展越快,尤其在3歲以下。馮德全表示,人生下來就有很多潛能,如不給予豐富的環境刺激,使這些潛能發揮出來,其潛能就會消退,難以激發。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例如先天性白內障失明的患兒,如果超過5歲做手術,就錯過視覺發育敏感期,雖然可獲得視力,剝奪性弱視的機會增多。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一些體育、舞蹈、音樂等學校都是在娃娃中挑選苗子。心智培養不能生硬灌輸 數千年來人們也總把教育與「傳道、授業、解惑」連在一起,認為教育就是上課,是大人講、孩子聽的說教和灌輸。馮德全分析說,這樣造成不少家庭陷入了早期 教育的誤區:例如重知識傳授,輕心理發育;重智力開發,忽視性格培養;單純把希望寄托在幼兒園和學校,忽視家庭早教的極端重要性;只顧給孩子物質上的滿 足,缺乏豐富的精神生活和廣泛興趣的培養;重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活動,忽視同齡人的遊戲、自由交往和人際關係的融合;一味的「血緣愛」、「溺愛」、「賞 識」而毫不懂得「教育愛」和「雙向愛」,還有人誤以為早期教育是小學課程的下放和提前……這樣就把早期教育的「經」念歪了。 馮德全介紹早教的具體內容大致可以分為16個方面,從最初的胎教開始,到出生後,感官訓練;人際交往;體育運動;勞動製作;數形計算;觀察提問;語言發展;音樂舞蹈;繪畫造型;了解社會;認識自然;種植飼養;科學小實驗;集體生活與遊戲,以及其他種種智力活動。 當然專家提醒,我們也要看到,早期雖然重要,但不等於過了早期環境和教育就不重要了,只是強調如果發揮人的大腦的最大潛能,應特別注意3歲以前的教育。 寶寶發育3特點 寶寶出生後的最初3年,生長發育速度最快,尤其是第一年。媽咪應該對寶寶身體各個部位的生長發育指標經常進行一下「盤點」,這樣才能及早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1.身體發育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 出生後寶寶的身高和體重一直在增長,但在不同階段增長的速度也有不同。1歲內及青春期增長的速度最快,其他階段就慢一些了。 2.生長速度從上到下由近到遠 剛出生時頭部的長度是身高的1/4,軀幹和四肢相對較短,因此,他們在身體發育成熟時頭部的長度只比原來增加1倍,軀幹的長度卻比原來增加2倍,上肢增加3倍,下肢增加4倍。 3.身體各個係統的器官發育不均衡 從一出生寶寶的神經係統就飛速發育,特別是大腦,因此各種生理機能、語言和動作發育較快;相對而言,生殖係統的發育較為緩慢,只是在青春期前才開始迅速發育;心臟、肺臟、肌肉及骨骼的發育速度與體重、身高較為接近。 母乳喂養有益寶寶智力發育 嬰兒智力發育受多種因素影響,胎齡18周至出生後2周歲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刻,而最關鍵時刻是懷孕後期3個月至生後6個月(主要是哺乳期);嬰兒期是整個兒童期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故保證此期的營養供給是相當重要的,而此期最有利於嬰兒腦細胞發育的食品是母乳。 母乳中蛋白質主要是乳清蛋白、酪蛋白等,其中以乳清蛋白含量最高。喂養實驗表明,乳清蛋白更容易被寶寶消化和吸收,讓寶寶保持良好的食慾,從而促進體格健康成長。乳清蛋白中含有的色氨酸,是調節嬰兒睡眠、情緒的重要營養元素;同時,乳清蛋白的耐受性讓寶寶不易哭鬧,有助於培養良好的情緒,幫助寶寶行為發育。 通過喂乳,母親可對嬰兒進行啟蒙教育,促進嬰兒智力發育,而且哺乳時母子間的皮膚接觸、目光交流、愛撫及哺乳前後語言和感情交流,都有利於嬰兒感知覺的發育。 故生後母乳喂養(至少生後6個月內)有利於嬰兒腦細胞發育,有利於嬰兒智力發育。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3歲決定孩子一生的原因 3歲看老的科學依據 科學研究顯示,3歲之前是一個人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一個人出生時腦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時,嬰兒腦重就已經接近成人腦重的60%;第二年年末 時,約為出生時的3倍,約占成人腦重的75%;到3歲時,嬰兒腦重已接近成人腦重的範圍,以後發育速度就變慢了。所以孩子在出生後2~3年內,無論在生理 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兒刺激對大腦的功能和結構都有重要的影響。 為證實3歲在一個人一生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1980年英國倫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們進行了一項別具一格的試驗觀察。 研究者以當地1000名3歲幼兒為研究對象,先是經過一番調查分析,然後將他們分為5種類型:充滿自信型、良好適應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約束型和坐立不安型。到2003年,當這些3歲孩子都長成了26歲的成人時,卡斯比教授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並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走訪。調查結果: 充滿自信型:占有比率28%,幼年時的表現:活潑熱心,為人外向型性格。成年後的表現:性格開朗、堅強、果斷,領導欲較強。 良好適應型:占有比率40%,幼年時的表現:自信、自製,不容易心煩意亂。成年後的表現: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與幼年時期相比沒什麼變化。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沉默寡言型:占有比率8%,幼年時的表現:性格沉默,言語較少。成年後的表現:他們要比一般人更傾向於隱瞞自己的感情,不願意去影響他人,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的事情。 坐立不安型:占有比率:10%,幼年時的表現:行為消極,注意力分散等。成年後的表現:與其他人相比,這些人更易於對小事情做出過度反應,容易苦惱和憤怒。熟悉他們的人對其評價多為:不現實、心胸狹窄、容易緊張產生對抗情緒。 自我約束型:占有比率:14%,幼年時的表現:自我約束力強,不輕易被外界幹擾。成年後的表現:長大後的性格也和小時候一樣。 這些3歲幼童的言行竟然準確預示了他們成年後的性格,讓卡斯比教授十分驚訝。他對自己的試驗結果進行總結,並在2005年發表了報告演說,這一報告在國際育兒學術界引起了轟動,為「3歲看老」的說法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卡斯比教授指出,一個人對3歲之前所經歷的事情會像海綿一樣吸收。這意味著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就在3歲之前,這個階段的孩子跟隨什麼樣的 人,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就將會形成相應的性格。和其朝夕相處的成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會深深地烙在他們的心靈深處。 由此可見,在孩子3歲之前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和幼兒園老師擔當著不可推卸的重任。父母和老師只有深諳育兒之道,抓住3歲這一關鍵期,才能贏得孩子未來的成功和勝利。 同時,在孩子3歲這個階段,有一些性格是需要及時糾正的。 3歲需糾正的性格 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家的時候,孩子聲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來了生人,孩子就好像變了個人。最尷尬的情形莫過於,死活不 肯跟長輩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為蜷縮的刺蝟了。事實上,害羞的孩子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害羞,他們的害羞大都只表現在陌生環境 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無論什麼氣質的孩子都可以成材。害羞的孩子通常氣質安靜,並遵守規則。但不可否認的是,害羞的孩子對陌生環境和事物 感到緊張和恐懼,他們的「安全區域」小,因此適應慢,花費時間長;由於缺乏公眾表現的機會,因此較少得到學校和同伴的關注;由於不愛爭取,常常會失去很多 機會;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快速、激烈的競爭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對自我形象產生懷疑……這些都是父母需要關注的。 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並不是那麼「與眾不同」,跟那些在公眾面前表現活躍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進入狀態,好像在搭積木時,他會比活躍的表哥搭得快。雖然他願意到外面玩,卻很不希望別人「注視」他,被放在「聚光燈」下的感覺,只能讓他更不自在。 他要知道在某些情況下,如何爭取並把握住自己的權利;他還需要了解公眾表現的具體方法和技巧,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談,需要詳細體會到能夠指導他每一個尷尬的困境。 壞脾氣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情緒管理能力。情緒控製是需要父母們花費很多心思教育的內容。對於那些性 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導孩子管理情緒無疑更加困難。通常的情況是,壞脾氣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壞脾氣。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個急 脾氣的人,孩子就很容易從你那引發一場戰爭,兩人相互大叫,沒有贏家。如果你忽略他發脾氣或者走開,其實很清楚的傳遞了這樣的信息:發脾氣是不可以接受 的。這也是孩子學習規則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記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過發脾氣達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會再發脾氣,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這種手段。 其實,人人都會生氣、傷心、沮喪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緒管理能力強的人,是會用健康地方式表達出情緒。尖叫、地上打滾、哭喊、摔東西、罵人、踢打都是壞 情緒的表達方式,卻不是健康的。總的說來,你需要清晰地傳達這樣一個信息:生氣可以,但是以消極、發脾氣或者造成傷害的方式發泄怒氣是不可以接受的。因 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滾等發脾氣的方式表達,還能怎樣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煩惱與壓抑?在專門的兒童情商訓練機構中,健康的情緒表達方法被大力倡 導 。「安全發泄島」、「情緒垃圾箱」、「氣球操」等被廣泛使用。孩子知道,當自己特別生氣的時候,可以被帶到自己的房間,可以通過打枕頭、把頭埋在被子裡進行發泄;還可以把不開心的事情畫下來,扔到情緒垃圾箱;還可以做「呼吸氣球操」,以使自己平靜下來,以更健康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不行」 這是爸爸媽媽聽到孩子說得最揪心的話。退縮的孩子讓人感覺沮喪。畢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質。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信,他就根本不會開始去做事,即使在別人 的促使下開始了,一個小小的困難就能絆倒他,因為他從來沒有相信過自己是可以的。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看,3-6歲是保護兒童自信心的關鍵期,自信心在這段 時間建立地怎麼樣,對小學甚至成年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苦惱的父母經常用盡各種表揚、鼓勵的方式,孩子還是「挫折過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 了」常常掛在嘴邊。近來研究人員發現,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誤用「賞識教育」的結果。很多父母(老人)為了鼓勵孩子,動輒將「真棒」、「最聰明」、 「最厲害」掛在嘴邊,一點點好的表現都誇讚不已。但是,孩子在外獲得的信息與此反差極大。他很容易就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 方面,還差得很遠。自信心從此一落千丈。經歷教育往往比語言教育來得深刻。關注過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備受關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錯, 非常在意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不敢輕易嘗試。 自信心是從經歷中獲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能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養孩子自信心最簡單和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 家長應多去表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當下的某個結果。不要說:「你今天表現很好」,而是說:「因為你今天努力控製住自己,上課不亂跑,所以我要表揚你」。 清楚地讓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視自己努力的過程,能使他們有信心地面對困難。在情商訓練營中,「失敗的樣子」、「給努力一個A+」都能傳遞給孩子關於自信的 重要觀念和實用技巧。 不合群 3-6歲的孩子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交往上,他們還不理解友誼真正的含義。「好朋友」也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 是,家長卻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發現這樣的特質:願意分享、有愛心、願意幫助他 人、遵守規則、主動。而另一些則是「另類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與他人發生衝突;有的孩子不斷地「故意」「撩」別人,讓同伴反感;還有的孩子遊離在人群之 外,很難參與遊戲。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開始學習成為一個「社會人」,如果他們在人際方面有困難,是一定需要大人幫助和支持的。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 最常見的是,這個孩子的行為常常觸怒他人。跟大人一樣,兒童也不喜歡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壞性的行為,他們不喜歡跟不遵守遊戲規則的人玩。有注意力問題的 孩子通常也會有人際交往的問題,因為他們理解遊戲規則有困難,也容易在遊戲中稍有不如意時發脾氣。此外害羞的孩子也會存在不合群的問題,他們很容易被別人 嘲笑。 3歲決定孩子的醫生,由此看來是有科學依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