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最近哥倫比亞大學行為認知神經學實驗室的Kimberly Noble有了驚人的發現:在貧窮環境下生長的兒童大腦會發展出不同的結構。  Noble使用MRI掃描研究了兒童的大腦,發現在不同環境下生長的兒童,大腦結構會有差異,而大腦結構對應的是人腦各項功能。Nautilus雜誌在對Noble的採訪中,共同探討了以下問題如:貧窮的壓力會如何改變兒童的大腦,這些結構上的差異會給將來的學習和生活帶來怎樣的不同,政策製定者們應該如何採取應對措施。 在貧窮環境和良好環境下大腦發展的最大結構差異在哪裡? 我們在大腦的表面區域發現了明顯的差異。大多數的研究都會關注大腦的容量:你可以把人腦想像為一碗湯,而大腦的容量就是這個碗能裝下的湯的多少,碗的容量是由碗的高度和表面圓的面積所決定的。 我們發現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水平和表面圓的面積有關連。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圖:隨著家庭收入的上升,兒童大腦的表面面積也會擴大。最激烈的變化發生在低收入水平層面,在圖中用暖色標出。) 家庭背景更為良好,大腦表面面積更大的兒童是否意味著在測試中會有更好的表現?
我們確實發現家庭的差異和兒童在讀寫,記憶,執行力方面的表現差異有著密切的聯繫。雖然這些聯繫早已被熟知,但是我們發現這個差異尤其會導致兒童執行力表現出不同。 這是什麼原理呢?貧窮如何能夠改變正在發展中的大腦? 家庭經濟環境和大腦結構功能在很多方面有聯繫,我們對其中的兩個聯繫尤其感興趣。第一個就是投資聯繫。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資源更豐富的家長可以為孩子購買更多的書籍和玩具,更好的照顧他們,讓兒童生長在更為良好的社區環境並為其創造更多的海內外學習機會。 第二個就是家庭壓力聯繫。經濟困難的家庭提供給兒童的照顧並不是那麼完善。如果父母要努力維持生計,打三份工的話,給兒童的照顧就沒有那麼全面了。 你們如何測試這個理論?如何確定這兩個聯繫都對兒童大腦發展有決定作用? 測試的唯一方法就是開展實際的實驗:我是一個由社會學家和神經學家組成的小組成員,我們正計劃出資建立全國首個致力於減少貧窮的診所。 在此次實驗中,我們將在全國範圍內招募1000個低收入家庭。從寶寶剛出生開始,其中500個家庭每月將收到我們給的大量援助,而另外的500個家庭每月只會收到少量的援助。這樣的援助會持續三年。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用這種方法我們試圖研究減少貧窮對兒童認知,情緒,大腦發展以及家庭成員行為的影響。 你有考慮過實驗結果對人們的影響嗎?也許有些人會認為貧窮兒童的未來已是定數,並不會有多大的發展。 從神經學的角度來說,我們認為一切都應該從事實出發。大腦的發展過程是可塑造的,我們實驗得出的差異其實很大部分來源於經歷,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通過改變這些經歷,我們能夠為兒童創造一個光明的未來。 你認為政策製定者們應該從該研究中得到什麼樣的信息?你們的研究成果是否支持幼兒園教育免費? 兒童的早教時期非常的關鍵,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早在兒童上學之前家庭差異就已經存在。僅僅關注學校教育是不大可能填補這個差異的,我們應該在家庭發展的早期就介入,如果這個實驗確實證明減少貧窮對兒童的大腦發展有益,那更加表明我們應該為貧窮家庭提供更為慷慨的社會服務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