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完美的小孩,如何引導孩子接納自己天生的不足,是門值得研究的學問。本文這位美國華人教授引導女兒戰勝“個子小”這一不足上的做法堪稱墶本,也提醒我們,潛移默化養成孩子的“領袖心理”,而非“從眾心理”至關重要。  記得那是女兒一年級的時候。一天我到學校接她,孩子們都在教學樓後面的遊樂場玩。突然,一群孩子從遊樂場向另一頭的操場方向跑去。我一眼就看看女兒小小的身影。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當我走過去時,她一個人正跑在最後,使出了全身的力氣,小臉漲得通紅,緊張到完全看不到我…… 這是我終身難忘的一幕。我很少見到她有如此緊張的神情。她的個子實在太小,當時那群孩子突然一路狂奔到操場那一端,女兒是害怕被丟下,一臉緊張。這樣的玩耍,時間一長,就會影響她的自信。以後不管她多麼聰明能幹,如果沒有自信,就沒有勇氣站出來充當大家的領袖、爭取本來是屬於自己的機會,也無法實現自己的潛能。 這是小題大做嗎?當然不是。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我一直到上初中時,都是全年級個子最小的。那時還是文革時期,學校經常“無法無天”。特別是在男生中,大個兒欺負小個兒如同家常便飯。我為此吃盡苦頭,也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創傷。儘管我後來學業優秀,一路北大、耶魯讀下來,但是現在回想一下,覺得自己長期無法擺脫被人欺負的心態,性格懦弱,缺乏獨創精神。 美國的學校,對於欺負人有所謂“零容忍”的政策,女兒得到的保護還是相當充分的。但是,這些還是不能抹殺一個簡單的事實:她的身高和體重,使她在遊樂場中成為天然的弱勢。畢竟,在小學低年級,遊樂場是孩子們社會化過程的核心場所,塑造著孩子心目中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如果家長對這方面的現象熟視無睹,讓孩子在遊樂場中形成跟從心理而不是領袖心理,到了青少年期人格定型後,再矯正就變得非常困難了。 ▋我用女兒最喜歡的芭蕾舞,大談小個子的好處 我也正是以這些為著眼點來幫助女兒。具體而言有兩個步驟。第一是讓她喜歡自己,第二是讓她超越自己。 女兒上小學一二年級時,曾經向我們抱怨過幾次;“我真希望自己長高一些,壯一些。現在低年級的孩子都比我高,甚至很輕鬆地能把我抱起來。”我們聽了,馬上哈哈大笑,擺出不以為意的樣子。此時家長的態度非常重要。如果家長把這些當回事,孩子就當回事。如果家長覺得這些無關緊要,孩子也就比較容易看得開。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不過,我們也並非一笑了之。我隨後和女兒說:“你要長高長壯,就要好好吃飯。但是,吃得過多也不好。難道你不覺得有這麼個細小的身材很幸運嗎?” “為什麼?”一心想變高變壯的女兒迷惑不解。
“看看,你是個芭蕾舞演員。你參加了《胡桃夾子》的演出。你要是長得那麼高、那麼壯,別人不能把你舉起來,你能被選上臺嗎?” “哦,確實是這樣。”女兒的臉色一下子就多雲轉晴了。 我見女兒的眼睛亮起來,就借題發揮,大談小個子的好處,並告訴她如果過胖會有什麼害處。這樣,她開始喜歡自己的身體,並為之而驕傲,甚至日後飲食相當節製,不亂吃甜食、零嘴,讓我們當父母的省了不少心。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用遊泳訓練,引導孩子克服心理弱勢 接下來,我就開始著手幫助她克服個子小所帶來的心理弱勢。具體的辦法是遊泳訓練。這個選擇其實很偶然。我們參加的健身俱樂部中有個遊泳池,並有個孩子的遊泳隊。訓練女兒遊泳,並不是要她成為奧林匹克選手,而是要培養她的“成功人格”——明白任何偉大的業績,都必須從小處著手,經過日積月累的修煉,最後只有那些持之以恆的人才能成功。 在第一堂遊泳課前,我把女兒拉到一邊,小聲地告訴她:“看看那些男孩子,都比你高半頭甚至一頭多。你可能遊得過他們嗎?” “絕對不可能!”女兒急忙搖搖頭。九歲的孩子中早就有了成見:男孩子比女孩子壯得多。更何況人家這麼大的個子,大概年齡也大一些。 “我也不相信。大概你是最慢的。”為了鼓勵她,有必要先降低她的期望值。不過我接下來說,“也許你最終會看到意想不到的事情,也許有些結果會讓你吃驚。我希望你能親身體會一下,訓練會把你變成一個連自己也想像不到的人。下面是你要作的:認真聽從教練的每一個指令,注意每一個細節,嚴格完成教練分派的訓練指標,每時每刻都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三個月後,你再看看結果怎麼樣。” 女兒就這樣去了。一下水,那些大男孩兒就大模大樣地往前沖出去,哪裡把這幾個小女孩子放在眼裡。女兒確實也只有在後面跟著的份。但是有一點,她學得比誰都認真:不僅專心於教練的每個示範動作,而且教練叫遊八圈就遊八圈,十圈就是十圈,從來一絲不苟。那幾個男孩子,則暴露出一係列的態度問題,比如不完成規定的訓練量,不按教練吩咐的分解動作練習,有時累了,就說要上廁所,一上就不回來。時間久了,女兒和他們的差距也越來越小。 兩三個月後,這一切努力終於都開花結果。遊泳隊不時有內部比賽,女兒頻頻擊敗那些高半頭的男孩兒。後來又來了兩個高中生模樣的男孩兒,大致有1.8米的高度,女兒的個頭兒還到不了他們的脖子。這兩個男孩兒開始根本不好意思和女兒在一個泳道。但是,教練不僅讓他們在一個泳道訓練,而且安排女兒領遊。那兩個男孩不服氣,試圖超過女兒,努力了幾次不僅全部失敗,而且無法跟著完成女兒的訓練量,時常偷工減料,停下來聊天。  ▋7年體育鍛煉,女兒終於收穫“成功人格” 後來女兒在國中加入了學校的遊泳預備隊(加入正式遊泳隊必須要等到八年級),是年齡最小的隊員之一,訓練時經常在大孩子中領遊,不時有和大孩子們比賽的機會,戰勝高半頭的男孩子也成了家常便飯。 我們總抓住時機和談起遊泳隊的事情:“看看那些男孩子,要說遊泳的身體條件,全比你好得多,你根本不應該和他們競爭。但是,幾個月的訓練就改變了一切。天分當然很重要,但留著不用還是白白浪費。持之以恆的訓練則讓你超越自己。”這些大道理,對女兒來說已經不是抽象的說教,她都親身經歷過來。提起那些男孩兒,她有時也無奈的搖搖頭。 到小學畢業時,女兒已經成了班裡的優等生。當別的孩子說她聰明過人時,她經常對我說:“她們總是說我聰明。我不覺得自己哪裡聰明。我只是比別人更努力些。可惜這些她們總是看不到。” 她還經常抱怨學校裡的孩子一腦子成見,比如覺得這個聰明,那個不聰明,某某是幹這個的材料,不是幹那個的材料等等。在她看來,誰也不是什麼現成的材料。一個人究竟最後成為什麼材料,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去塑造。 我作為父親,看自己女兒當然不會客觀。但是有一點還是可以有把握地說:女兒到現在基本不用管,幹什麼都特別用功,特別自律。她懂得什麼是“成功人格”,什麼是“失敗人格”。我每天操心的,幾乎是和大多數家長相反的事:說服她作業馬虎點,分數低點沒關係,最重要的是晚上按時睡覺。 可見,體育並不僅僅要讓孩子身強力壯,還能培養孩子的品格和精神。畢竟體育能夠最直觀地向孩子展示人生。孩子形成了“成功人格”,人生就才算是上路。她以後成就如何固然要看她的才能和潛力。但“成功人格”大致能夠保證她最大限度的自我實現。而一個自我實現的人,多半能享受比較幸福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