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父母累,對很多人來說,往往不是因為體力上招架不住,而是心累。 孩子錯過了某個機會,沒有得到某樣好東西,養成了某種不良習慣,甚至脾氣太大,很多父母都會因此自責,覺得自己能力不足,覺得自己沒有盡到一個好父母的責任。 可惜,做一個十全十美的父母,養一個十全十美的孩子,基本上是一項“不可完成的任務”。 根據教育學家皮亞傑的說法,孩子來到人世,並不是一副空皮囊,等著我們給他添加內容,他早已內設有一套心理結構,他對外界的刺激和信息的選擇和處理,都是根據自己的內在心理結構來進行的。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謝弗在其《兒童心理學》一書中更指出:“一個外向的活液的兒童,會比一個安飢嚴肅的兒童引來服多的積極反應:即使在生命的前幾個月,好動愛笑的嬰兒也會檄被動的嬰兒得到服多的關注绻果前肵會被鼓勵去尋求栐能多的互動,弬者則收到打擊。因此最初的傾向會受到它扴帷發的反應的強化。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由此,他得出糜論:“誼兒童完全是父母培養的產物顯然是太過簡單,在相當程度上,兒童懏藉自己贉的基因構成決定他們自己的培育。” 而做一個輕鬆的,不跟自己較勁的父母,你會更少焦慮,更容易在家庭中製造一個寬容愉快的環境,在愛和快樂中長大的孩子,不一定是天才,但更可能在未來給自己和他人帶來愛和快樂。 對“壞”習慣睜隻眼閉隻眼 做不較勁的父母,需要先從寬容做起。 十一出去旅行,在青島啤酒博物館,我和先生就著啤酒豆喝新鮮的生啤,孩子們吃爆米花。我們幾乎從來不在外面給孩子買爆米花吃,因為糖和油太多,更怕養成孩子愛吃零食的習慣。結果現在機會一來,倆孩子狼吞虎嚥你爭我搶很快就把一桶爆米花吃完了。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先生見狀,又去給他們買了一桶,再吃完,再買一桶,結果倆孩子半小時後坐到餐廳裡,都不要吃飯。 我一直想發火,但還是按捺住了,因為這是我們的假期,我願意大家都保持一個快樂的情緒,更重要的是,我終究不想剝奪孩子偶爾享受一點“違法亂紀”行為帶來的樂趣。一個完全循規蹈矩十全十美的童年多年後想起來,會難免有點乏味。我只希望孩子不會因此養成出門就吃爆米花的習慣。
我們都擔心孩子養成 “壞習慣”——那些我們不贊同的、認為會對他們產生不利影響的習慣,幸運的是,根據美國教育家約翰·鞘特的說法,壞習慣似乎也伬瘯那黎容无養成的。他在其《孩子是如䌄學瀕的》一書這樣寫道:“如果形成一個好習慣需要彦長的時間"那黎形成壞習慣䶲需要同樣長的時間。諅為我們必須努力幾百個小時才能形成好的的習慣,而幾秒鐘孜能形成一個壞習慣的觀黯瘯胡誼八道……因此,我們沒有必要總是急急忙忙地去綇正孩子的錯誤。” 當然父母想要徹底放鬆,不擔心孩子養成壞習慣也不容易。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因為養成壞習慣的機會實在也很多。 來客人了,讓孩子打招呼,他來一句:“阿姨好——粑粑頭”。此時如果周圍的成人都大笑起來,孩子下次一定會如法炮製,因為嘩眾取寵是人的天性;如果你厲聲嗬斥,他故伎重演的機率也會很高,因為負面關注也是關注。 在這樣的以及其他類似的情況下,要避免孩子從此養成說髒話、做不好的事的壞習慣,需要的不是你的焦慮,而是佯裝不知的理智和機智。此時不妨學習一下日本的那三個有名的猴子:一個塞耳朵,一個蓋眼睛,一個捂嘴巴——不聽、不看、不說。 也許問題自己就解決了——孩子下次忘了;也許孩子以後還會做,但只要在他做到60次之前,你都仍然有機會糾正他。 允許孩子“落後” 雖然在人生的旅途上跑得快到達終點也快,因此而不一定是件好事,但大家仍然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從一個月左右孩子是否開口笑了,眼睛是否跟著媽媽手裡的紅線球從左向右地轉了,到兩歲的時候會不會自己係紐扣了,都勾著父母的心。一個朋友的孩子一直不爬,從5個月開始就坐在那裡玩玩具,12個月的時候他忽然站起來直接開始走路。在此之前,朋友跟我說,她時時會為此擔憂到不能入眠。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我們這個時代對孩子的成長有太多的研究因而有太多的規矩可循了。幾乎孩子生長的每一刻,都有一個寫在書上的坐標可以參照。這是現代科學發展的成果,大多數情況下孩子的發展確實是遵循這些規律的,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自始至終完全遵守這些表格的。因為人跟其他科學研究對象的區別是我們是活的,並且時刻在變化的——因為自身的特殊“編程”,也因為周圍環境的影響。 5個月能坐,7個月能爬之類的“裏程碑”可以用來做個參照,但如果以為這像是比著圈圈買鴨蛋,不達標就得扔掉,那你就錯了。一方面你扔不掉,另一方面,孩子有生命力,鴨蛋產出來大小就決定了,但孩子還可以長。而且確實在長,只是此時長的可能不是某個你期待的領域或技巧而已。 發展表並非不重要,但畢竟只是一個大概的指南,有幾個孩子可以標準地成長呢?我們家弟弟幾乎是一絲不苟地按書長的,滿三個月那天側翻身,五個月那天坐起來,7個月爬,但是,奇怪的是,兩歲時他沒有倔強好鬥——結果全搬到四歲上來了。 如果孩子健康快樂,跟同齡人差別不大,不是每一樣都落在別人後面的話,那麼就暫時放寬心享受親子之樂。孩子也許一時會有失敗或落後,耐心等待一下。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如果你一定要孩子去“迎頭趕上”,而孩子的能力確實還沒發展到那一步的時候的話,他再努力也不一定能趕上。這種時候去硬逼,結果是父母自尋煩惱,孩子無辜被折磨。 我見過早教課上,一個一歲半男孩的母親對自己的孩子發脾氣,硬要他釣魚。因為旁邊比他還小兩個月的小女孩已經可以準確地把盆裡的魚“釣”起來了,而這個小男孩釣上兩三分鐘,釣不起來就轉頭玩其他東西去了。這個焦慮的母親對女孩的媽媽說:你看你家孩子多聰明!——這樣的話說多了,她自己的男孩可能就會真的失去自信而聰明不起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