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很多家長更關心的話題可能是:怎麼讓孩子更聽話、更懂事、不發脾氣、好好學習……但是,我們卻忽視了一件最基本、也是我們最需要做的前提條件——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  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不正確的和孩子聊天,忽略情感上的溝通需求,當孩子到了青春期、上了初中、高中,再想和孩子聊聊,你會發現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早已出現了一些問題。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先來看看生活中父母在和孩子溝通中最常犯的幾種錯誤方式: 訓斥、命令、指揮:“把這裡收拾乾淨。”“不準大聲尖叫。” 警告、恐嚇、威脅:“如果你再來搗蛋,我就要打你的小屁股了。”“玩具再不收回玩具箱,我就全部掃到垃圾桶。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別吵我,我快被你們吵死了。”  這些錯誤的溝通方式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普遍,當父母和孩子溝通中經常用指揮、控製、恐嚇的方式時,這樣的溝通效果卻往往事與願違,孩子會採取防衛、抗拒,甚至對父母充滿敵意,將會對孩子產生以下後果: 1、讓孩子變的對抗父母。 2、讓孩子覺得父母沒有考慮她們的需求和感受。
3、使得孩子覺得有罪惡感並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4、致使孩子學會武裝自己甚至產生攻擊父母的念頭。  案例:孩子考試不及格。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錯誤做法 訓斥孩子:“你看你,考這麼點分,你也不嫌丟人?你看誰誰,人家怎麼就能考一百?你笨死了!氣死我了。” 更有甚者使勁踢孩子幾腳。 結果 孩子心情壞到了極點,心裡想:“我完了,我這麼笨,學不好了,再怎麼學也學不好。” 正確做法 安慰孩子:“孩子,我知道你心裡也不好受,一次沒考好不代表什麼,關鍵是我們要找出沒考好的原因,然後解決它,好不好,我和你一起分析一下。我相信你,下次一定會有進步。” 結果 孩子認真地找原因去了,心裡想:“我要努力,不辜負爸爸媽媽的期望”  無論是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方式,還是溝通的內容,都直接影響著孩子心理等各方面的發展。那麼在親子溝通過程中,父母們到底應該如何正確的和孩子溝通,讓孩子們變得更聽話呢? 1、真正地去“聽”你的孩子講話 但孩子跟你說那些你覺得“無所謂”的小事時,避免拒絕、做其他事,或走神,如果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在認真傾聽她們的訴說,當他們真遇到困難時,就會自然地來找你談了。 2、別嘲笑孩子跟你訴說的內容 尤其當孩子很認真地告訴你什麼時,你輕蔑或不相信的態度,只會傷害孩子,而且以後也不再跟你談了。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3、學會和孩子主動分享你的感受 父母有時不妨主動地與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感受,及對事情的看法,孩子當然也就比較容易向你訴說他的心情、感受與看法了。 4、別問太空洞的問題作為開場 學著用一些日常生活來勾引出話題。比如孩子有興趣的電視節目或愛好就是一個好開頭。  5、避免長篇大論和說教 和孩子用簡短句子,不要用嘮叨和說教的方式,避免孩子產生逆反的心理。 6、不用以偏概全的句子 比如:你總這樣……,父母可以嘗試用描述直接表達自己的意思,比如:你這樣和我說話,我心裡很難過。 7、讓孩子人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 當孩子想跟你溝通時,不打斷他的說話,讓孩子出自己的意見。這樣孩子才會更願意和父母多進行溝通和交流。 8、只做顧問不做“指導員” 有時父母提出的意見即使很好,孩子們也不喜歡,因為他們需要的不是“指導員”,而是顧問——只會細心地聆聽,協助他們做出抉擇,不是插手來幹預他們的事情而是建議他們改弦更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