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如廁習慣,你犯了幾項?
小心!馬桶沖走健康 造成尿失禁和性功能障礙
蹲式廁所與坐式廁所,你習慣用哪一種?但不管是蹲式或坐式,用對了正確的姿勢,不僅如廁暢行無阻,而且輕鬆無負擔。不過,一旦沒有用對如廁姿勢,會使腸子承受更大的壓力,讓排便更費勁。4月24日(日)播出的TVBS《健康2.0》節目中,邀請到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洪峻澤、物理治療師賴鬱芬、中醫師彭溫雅、生理學教師魏兆玟,與主持人陳月卿一起檢視如廁的「眉角」,如果還弄不清楚,輕則頻尿,重則尿失禁、性功能還會出現障礙。
頻尿、尿失禁、性功能障礙…
錯誤的姿勢會傷身?!
物理治療師賴鬱芬表示,每個人如廁姿勢都不一樣,無論大人小孩都可能使用錯誤的姿勢,培養出不正確的解尿或如廁習慣。根據醫學統計調查,有多數人習以為常的如廁姿勢,如半蹲坐、蹲在馬桶上、墊腳尖坐…等,其實,都是錯誤的姿勢,因為這些姿勢都會讓骨盆底肌緊張,長期下來,骨盆底肌可能會從緊張變得鬆弛,無形中增加罹患尿失禁的機率。除了半蹲和爬上馬桶蹲著小解外,一些身高不高的人或是小朋友,踮著腳尖或腳懸空上廁所,也會造成骨盆底肌和膀胱出現緊張情況,導致無法好好放鬆的排尿或尿不乾淨,一旦彈性疲乏,骨盆底肌變鬆弛後,頻尿、尿失禁、性障礙、脫垂等問題也會隨之而來,所以,培養正確的如廁坐姿,更勝於事後治療。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蹲式&坐式馬桶的比較,上廁所有撇步?!
舒服順暢的關鍵在於放鬆「骨盆底肌」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洪峻澤表示,對膝蓋不好的人來說,使用坐式比較舒服。若使用蹲式馬桶,也最好要蹲到最低,比較能夠放鬆骨盆底肌。坐姿則應配合適當高度的小凳子,可以讓骨盆底肌更放鬆幫助排便。物理治療師賴鬱芬則引用醫學研究指出,不管男性、女性,坐姿加上足夠的足部支撐,最能有效放鬆骨盆底肌。依據下列步驟,正確坐馬桶,將可有效改善解尿問題:
- 雙腿打開,腳踩凳子,身體前傾、肚子放鬆。
- 膝蓋要比臀部高,腳跟著地,骨盆底肌和膀胱放鬆,就能順利解尿。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資料來源/醫師陳進典;製表/趙容萱 聯合報
※注意:坐椅姿勢要正確,背部有依靠,雙腳可踩凳子或墊高物,讓腿部有支撐,
不用刻意併攏,就能放鬆肌肉,以避免骨盆底肌發生鬆弛情況。
資料來源:物理治療師賴鬱芬提供
滴滴答答不舒服,令人困擾「濕生活」
「應力性&急迫性」尿失禁,難以啟齒的社交阻礙
尿失禁,除了是一種的機能退化症狀,也是一項難以啟齒社交阻礙。尿失禁經常發生在女性身上,特別是懷孕時、停經後,好發於中年或年紀較大的婦女身上,最常發生的就屬「應力性尿失禁」,泌尿科主任洪峻澤表示,每當腹壓增加的時候,例如咳嗽、打噴嚏、大笑,或是提重物,「應力性尿失禁」患者就會發生尿液不受控製漏出來的現象。發生原因可能與骨盆底肌肉鬆弛、尿道外括約肌缺損有關,以致懷孕、生產、停經都會增加「應力性尿失禁」的發生機會。
物理治療師賴鬱芬表示,惱人的尿失禁,又被稱為社交癌,主要因為身上會飄出異味而減少與人互動的意願。臨床上有男性患者,因為攝護腺肥大、經常搬重物等原因,造成尿失禁;泌尿科主任洪峻澤補充說,這種是屬於「急迫性尿失禁」,會有尿急的感覺,但卻沒有辦法控製排尿的衝動,進而出現漏尿現象;不過,發生原因主要是由於前列腺肥大壓迫到尿道及膀胱,或是中樞神經無法有效透過自主神經係統,抑製膀胱收縮,因此導致頻尿或尿失禁。
資料來源: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洪峻澤提供
如何改善或預防尿失禁(頻尿)問題?
從日常生活做起,加強「骨盆底肌運動」
針對「應力性尿失禁」的患者,物理治療師賴鬱芬建議,可用「行為療法」來改善症狀,諸如可練習在咳嗽、打噴嚏、大笑、搬重物之前(也就是腹內壓力增加之前),先收縮骨盆底肌。另外,對於「急迫性尿失禁」的患者,在感到尿意之前,先忍耐一下,做別的事,轉移注意力,等累積到足夠尿量後,再去上廁所。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其實,骨盆底肌保養,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包括:
- 避免長時間站立:找時間休息,將腳抬高。
- 避免及矯正便秘習慣:纖維、飲水。
- 戒菸、治療慢性咳嗽。
- 維持正常體重
- 穿合適的束腰帶:降低下墬感。限製抬舉重物。
- 瑜伽運動。
- 骨盆底肌運動。
資料來源:物理治療師賴鬱芬提供
資料來源:物理治療師賴鬱芬提供
※骨盆底肌運動重點提醒:
- 腹式呼吸運動
- 骨盆後傾運動
- 抬臀運動
- 在一開始做骨盆底肌訓練時,可以先從這三個動作開始,在腰椎穩定的狀態下,練習如何收縮骨盆底肌。熟練後,就可以隨時在生活中練習肌肉縮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