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減,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雖然它沒有甲亢有名,但現在有很多人,尤其是女性,深受甲減困擾。
常常有甲減患者問,「我的甲減能治好嗎?」「會不會影響懷孕?」「我的身體會不會受到很大傷害?」
在醫學上,甲減全稱「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指的是甲狀腺分泌的激素減少或者激素作用下降引起的全身性低代謝。相對於男性,女性更容易患上甲減。
甲狀腺雖小,對人體作用巨大
甲狀腺是位於人體頸部的一個小內分泌腺體,形似一隻蝴蝶趴在喉結下方的氣管上,兩隻翅膀貼在氣管的兩旁。
甲狀腺的體積雖小,作用卻很大。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如果把人體比喻成一部汽車,那麼甲狀腺就是發動機,它主宰了人的生長發育和幾乎所有的生理代謝。
甲減,即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每個年齡段的人都可能得,對健康的損害也不一樣。
人在未成年以前發生甲減,不僅影響生長發育也會影響智力發育,比如,嬰幼兒甲減會出現呆小症。備孕的女性和孕媽媽的甲狀腺功能需要處於一個良好狀態,因為甲狀腺激素對胎兒的神經係統發育非常重要,這是懷孕早期要篩查甲狀腺功能的原因。
人在成年後發生甲減,主要後果是會使身體機能下降。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患者在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癥狀,多是通過體檢或者意外發現病情。
如果甲減持續發展,人體的代謝就會持續降低,會出現明顯不適,比如沒勁兒、怕冷、浮腫、體重快速增加、記憶力減退、肌肉關節疼痛僵直、月經失調、心跳慢、心律失常、貧血、高血脂,還有人會出現打鼾(睡眠呼吸障礙)、肝腎功能損害、肌肉損害等。
出現甲減,如果不及時診治,任其加重,嚴重者可出現黏液性水腫昏迷,甚至導致死亡。
女性比男性更易患病
那麼,引起甲減的原因是什麼?
最常見的原因是「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又稱「橋本病」,任何年齡段都可以發病,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病,多見於30歲至50歲女性。其他原因還有手術、放射性碘治療、其他類型的甲狀腺炎等等。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橋本病」的發生,與身體的自身免疫紊亂密切相關,它可以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時出現。同時,它也跟遺傳相關,如果近親屬患病,你的患病風險就會比較高。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病不是因為碘吃得過多或過少造成的,所以補碘或者禁碘都不能預防和治療「橋本病」。
而且甲減之所以出現女多男少的特點,很可能與雌激素、孕激素等女性激素有關。
甲減患者需終身服藥
確診患上甲減的患者,需要補充甲狀腺激素。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甲減治療的原則就是缺什麼補什麼、缺多少補多少。
過去,我們使用動物甲狀腺組織提取的甲狀腺片,現在則使用人工合成的左甲狀腺素鈉。後者效果穩定且安全,是目前甲減治療的首選。醫生會根據個人情況和甲狀腺功能檢查的結果來調整藥物劑量。
為了讓藥物充分吸收,需要空腹服藥,與早餐的最佳間隔時間為1小時;如果無法做到,可以選擇晚上睡覺前服藥,具體情況請遵醫囑。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大多數甲減病例是不能被治癒的,患者通常需要終身服藥,即便檢查結果正常後也不能停葯。這就像汽車需要不斷加油,停葯就是不給身體加油,甲減癥狀會再次出現。
此外,藥物的劑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甲狀腺本身病變加重、生了其他病、懷孕等,都會影響身體對藥物的需求量。甲減早期,多數人不會有特別明顯的不舒服,靠自我感覺來判斷藥物劑量合不合適並不準確。所以,甲減患者需要規律複查甲狀腺功能,確保藥物劑量合適,複查時間長短可諮詢自己的內分泌科醫生。
焦點答疑
1.補甲狀腺激素會不會補成甲亢
首先,補充甲狀腺激素會不會有副作用?不少患者談激素色變,擔心長期吃藥會長胖、引起甲亢、損害肝腎、對胎兒不好。
其實,甲狀腺激素不是長胖的激素,它幫助人體新陳代謝,缺乏它才會導致體重增加。現在使用的左甲狀腺素鈉片是人工合成的四碘甲狀腺原氨酸鈉,跟人體產生的甲狀腺激素相同,進入體內後經過轉化才能發揮作用,所以左甲狀腺素鈉不會引起肝腎功能的損害,在醫生的指導下服藥也不會造成甲亢。
孕媽媽需要有足夠的甲狀腺激素才能保證胎兒的生長發育,尤其是神經係統的發育,所以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的備孕女性和孕媽媽口服左甲狀腺素鈉是益於懷孕和胎兒發育的。
2.得了甲減需不需要食補?
其次,需不需要食補?需不需要避免運動?我們認為,甲減患者補足了甲狀腺激素就是正常人的狀態,不必時刻將自己當做病人對待,只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好。
3.甲減患者能不能懷孕?
患了甲減是可以生育的,但需要注意:備孕前檢查甲狀腺功能,配合醫生將甲狀腺功能調節到最適合懷孕的狀態;孕期根據醫生的要求及時檢查甲狀腺功能、調整治療。特別提醒,有「橋本病」的女性也要在備孕前進行甲狀腺功能檢測,及時諮詢內分泌科和產科醫生。
在臨床上,甲減尤其是孕期甲狀腺功能不足很常見,它並不可怕,不必過度憂慮,但也不能置之不理。及時諮詢專科醫生,積極對症治療,才是正確的應對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