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不在家】 前些時日,我家夫人出差近兩週,我獨自與孩子相處。臨出國門前,她並沒有太多的交待與叮嚀,只淡淡地說多傳一些孩子的照片,以解她在異國的相思之情。 她出國兩週這事,我們本是不打算讓老人家知道的,因為以我們對老人家的瞭解,讓他們知道,只會徒增他們的憂慮與擔心。怎料,夫人自己說溜嘴,孩子的阿公阿嬤意外得知了這事;而他們的反應,一如我們的預期,擔憂之情溢於言表。 尤其是孩子的阿公,也就是我爸,最為憂慮。 阿公擔心什麼呢?他不斷追著我直問:你自個兒帶孩子,真的可以嗎?需不需要帶回鄉下讓「我們」照顧就好?(「我們」指的是阿嬤) 即使我一再保證說「可以,沒問題!」,他始終不放心、也不肯放棄:「你那麼忙,真的可以嗎?」 就像跳針一樣,一度問得大家都煩了。但其實我們都可以理解,生在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年代裡,我們兄弟姊妹個個都是媽媽帶大的,與爸爸互動的質量相對低許多;我們很難想像我爸單獨帶小孩的樣子,甚至腦海裡完全搜尋不到畫面。如果真有那麼一天,他的焦慮指數應該會破表,就像此刻的他一樣。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我家小妹忍不住發難:「爸,你沒能力獨立照顧小孩、不代表你兒子也沒辦法啊!你們又不同世代。你究竟在擔心什麼啦?」語畢,我爸很不好意思的搔搔頭、答不出話來,但全家人都被逗笑了。 那天從鄉下老家開車回程的路上,我問夫人:「妳怎麼就如此放心出國十幾天、都不會擔心?」 只見她悠悠地說:「不可否認,從某個角度來看,你帶孩子的確比我有方法,也有能力與孩子單獨生活,你覺得我還需要擔心嗎?」 是日夜裡,當孩子入睡、我起身坐回電腦前,熟悉地開始敲著鍵盤、打著文章,但腦海裡還是不禁盤旋著這個問題:「相較於老人家,何以我們夫妻倆對這事會如此放心?」 我自忖:說我帶孩子多有一套,老實說有點言過其實,不過就是陪玩、陪吃、陪讀、陪睡覺而已;但平日除了夫妻倆一起陪伴小孩的時間外,我們也都會各自強迫自己空出時間來,按照自己喜歡與習慣的方式,獨立陪孩子,也可以讓另一半適度喘息一下,教養之路才能走得更長遠。所以連我也練就了一身可以獨自帶孩子出遠門旅行的功夫。 我們兩個不忙嗎? 日漸細瑣繁重的教育行政、輔導行政工作、專業督導、親師諮詢、接案、寫書寫專欄、演講、學位進修.....等,幾乎填滿了我的生活,熟識我們夫妻倆的好友們,大概不會有人用「閒」這個字形容我們,反倒時常抱怨「你們好忙,連約個時間吃飯都要約好久!」,但我們依舊堅持要有各自獨立陪孩子的時間與空間。 事實上,這股堅持,真正的起心動念,是源自於我在諮商室裡所看到的那些故事。  【當「失落哀傷」遇上「陌生的親子關係」】 在社區諮商機構與醫療單位服務時,有好幾次,我服務的個案是喪偶或失婚的當事人。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通常會在這種時刻來到諮商室,大概都是哀傷失落歷程未能妥善走完就卡住,導致轉為慢性哀傷、歷程拖得漫長。 一般人面對「喪偶」或「失婚」這一類的重大失落經驗,單從「巨大濃烈的哀傷情緒」要走向「復原療癒」的漫漫長路,就已備極艱辛。 然而,在實務上我卻常看到另一幅更令人心疼且辛酸的場景:極度哀傷與難過的父(母)親,除了要適應另一半不在的新生活,還要面臨幼小的孩子與自己很陌生(因為過去一直都是仰賴另一半負責教養)的困境,更別說要懂得靠近孩子、陪伴孩子、撫慰孩子,大多不得其門而入。 【父(母)親自我檢核】 這些重大的個人議題,單單任一個,都有可能會擊垮一個人。若同時發生,教人情何以堪?如何承受?處於哀傷失落中的父(母)親,又如何能夠好好處理自己的悲傷情緒?又怎有心力與孩子從頭開始建立關係? 每思及於此,我總會自問:假使有這麼一天,我是不是已有能力單獨陪幼小的孩子共同生活?我知不知道該怎麼靠近孩子、陪伴孩子,一起好好把日子過下去? 親愛的爸媽,你呢? *本篇文章由【諮商椅上的教養】粉絲專頁授權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