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些「申訴」內容,相信你也一定聽過: 老師,他們都不跟我玩 老師,剛剛他們又亂叫我綽號 老師,某某某很討厭,一直跑過來打斷我們玩 老師,有人在吵架怎麼辦 老師,他剛剛在走廊上跑,撞到某某某都沒有說對不起… 或是 媽媽,學校的營養午餐好難吃 媽媽,我不想去上學
媽媽,今天有人笑我跑得很慢 媽媽,中午睡覺我都睡不著好無聊… 令人哭笑不得的抱怨有時還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在家裡應付自己的孩子就已經筋疲力盡,更難想像學校裡一群孩子爭先恐後的告狀畫面,沒有三頭六臂的老師要如何讓每張臉都心滿意足的被回應? 其實回頭一想,這真是人生中最疲累但浪漫的時刻。孩子們對世界抱有極高興趣,不斷展開對他人的探索互動,又在當中感到困惑不解,體驗更多細緻的情緒感受,最重要的是,他們將父母和老師視為一種「公平」、「正義」的化身,滿心期待著我們對事件做出反應和評論。 正是因為再長大之後他們都會瞭解世間事物的複雜、老師與父母也並非完美萬能,此時此刻這份純然信任之心,就格外地需要被珍視對待。而我們如何詮釋處理每一件「小事」,就等於向他們示範我們對自己和對這世界的態度。  有次提早去學校接妹妹,在操場上看著一群低年級的孩子自己努力排解糾紛,但與「滋事份子」仍未有共識,最後大夥兒嚴肅認真的做出結論:「那我們要去告訴老師。」 我心懷好奇地跟著移動,遠遠地看見他們走進教室,派出代表跟老師說。教室裡的老師正埋頭改作業,聽完之後放下手中紅筆:「真的是這樣嗎?那你把某某某叫過來,我們一起談一談,還有誰在現場的也可以一起過來。」老師的話像是打開開關般,孩子們遵照次序,一個個輪流發言,要是人反駁嗆聲,老師也會請他等待。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就這樣,一件小事處理了半個小時,最後在老師的見證下約法三章,這一群孩子又毫無嫌隙地立刻玩在一起。 我們眼中的小事,是孩子們生活中的大事。 每件事都是一道閃紅燈,提醒著孩子在這裡需要停一下、想一下、思考一下、摸索一下、體驗一下、感受一下,這些零零碎碎的資訊,就是建構孩子們態度和價值觀的小小螺絲釘,慢慢的一個個鎖上、接上,然後在某一天某一個時刻裡,孩子們變成了他們自己。 當我們大手一揮不耐吆喝的時候,就是拋棄孩子在這道閃紅燈前,沒有我們的陪伴協助,他們或許會拿捏不好速度、栽了個跟鬥,所有因此產生的不安憤怒的情緒,漸漸地變成記憶中的神經,也一起滿布在身體每個角落。 孩子不會突然變了樣,那是因為我們從未在小事裡覺察他們。 孩子不會生下就是如此,那是因為我們從未在小事裡協助他們。 小事之所以是小事,因為它發生頻繁又不會有立即危害,但或許我們應該更改對「小事」的定義--發生最頻繁的事情應該才叫「人生大事」。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若我們都同意生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那麼千萬記得孩子也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