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習適應,培養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孩子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讓孩子學習適應,培養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孩子 觀看人數:74  

 

「讓孩子學習適應環境,而不是一路替他們選擇環境」

之前媒體記者問我,很多媽媽很擔心自己的孩子,跟一些不守規矩的小孩在一學習,會被影響,因此選擇孟母三遷!團體中本來就有各種不同氣質的孩子,我想,會這麼做,也是人之常情,但從小到大,我們不可能一直幫孩子挑最好的環境,我倒覺得大家可以換種作法:

1:當孩子的玩伴愛生氣或會打人,我們以這些行為當教材,教育自己的孩子判斷是非,學習控製情緒,變成受歡迎的孩子!

2:當孩子的玩伴不遵守遊戲規則,我們教育自己的孩子思考並回想,有禮貌及大家喜歡的行為又是什麼?以及分享、輪流、等待的必要性!

3:當孩子的玩伴能力比較弱或年紀小,我們教育自己的孩子,去發展同理心及學習照顧關懷,學習當團體中更成熟的角色,而不是一直被照顧的角色!

親愛的爸媽,孩子在成長中,我們不可能一直幫孩子選擇最舒適的環境,他們需要的是透過經驗,磨鍊出能適應環境及適應更多人的能力,這才是「教養」!

培養理性及感性兼具的做法: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是個理性的人,還是感性的人呢?你是否曾對自己說過,要是我能再理性一點或感性一點就好了?事實上,理性與感性兩種特質各有其優點,且對於人類來說是缺一不可!至於如何取得平衡的秘密,就藏在我們的左右側大腦裡。

每個人受基因影響,固然有其先天傾向的思考模式,但在5歲以前,正是孩子大腦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只要透過適當的教養,每位寶寶都有可能成為理性與感性兼具,更棒的自己!

把握左右腦發展黃金期

打從出生起,老天爺就給了每位孩子不同的人生功課。所以,一個擁有理性腦的人要努力學習如何表達情感;而一個具有感性腦的人,則要懂得適時節製自己的情緒。如同經典名著《理性與感性》的結局一般,理性的姐姐愛蓮娜終能以感性克服種種障礙,與她的真愛結合。而感性的妹妹瑪麗安則以理性的選擇,為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歸宿。所謂理性與感性的平衡,其實,正是教我們如何擁有一個更圓滿、幸福人生的重要課題。

理性&感性的秘密

長久以來,人們喜歡以理性或感性來歸納自己的人格特質,甚至用來劃分男人、女人不同的思考模式,其實,這兩種特質同時存在於人的腦部結構中,且缺一不可,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瞭解理性和感性是如何在孩子的心靈土壤中萌芽茁壯的吧!

左腦司理性,右腦司感性?

一般來說,我們會稱左腦為「理性腦」,而稱右腦為「感性腦」,這樣的說法是否正確?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老師指出,的確,左腦是專擅於處理理性事物的腦,主要負責推理、邏輯、判斷、思考、決策、規則…等工作;而右腦則偏好於處理感性的事物,如:情感交流、情感辨識、藝術、多元智能、操作、體驗、創意…等部分。

然而,這個說法並不表示右腦就不處理推理、邏輯、判斷…,也不代表左腦不負責情感交流、情感辨識…,只是兩側腦各有其擅於處理的功能類別。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事實上,左腦和右腦經常是相輔相成、同時處理面對龐雜的資訊。

學齡前:左右腦同步發展黃金期

舉例來說,當孩子正被爸比媽咪教導規範時,負責掌管邏輯規則的左腦(理性腦),就會開始忙碌地運作,然而此時,負責創意的右腦(感性腦)當然也閒不下來,於是我們會發現孩子經常會有叛逆、挑戰父母權威的表現,每天都在想不同的點子來把爸比媽咪的話頂回去。

由於這兩側的腦必須同時發展,孩子才能同時兼具理性與感性、擁有更健全的人生,因此,王宏哲老師認為,孩子偶爾向父母挑戰一下是件好事,那表示他正在進行「全腦開發」。

其實,左右腦的互動是一來一往的,當右腦在發想這些叛逆的點子時,左腦也會提醒他:「爸比媽咪規矩講到第三次了,如果再繼續不聽,等一下可能就沒點心吃了。」讓孩子回頭思考規則是什麼,使感性在無限延伸前可以稍做收斂。學齡前,倘若孩子的左右腦能同步、均衡地發展,將來就能同時兼具理性和感性的優點。

感性會阻礙決策嗎?

你是否曾經想過,倘若在下某個決定時能夠更理智一點,屏除一切個人情感的話,該有多好?是不是也認為,情感對於做出重要決策來說,是不需要、甚至是會礙事的元素?事實果真如此嗎?

笛飛兒EQ教育講師楊鈺瑩老師表示,50年前的過去,曾經認為人是100%的理性主義者,因此當時所訂定的許多法律與經濟模式也是根據「人是純理性的動物」方式在運作,例如:資本主義,然而,這些製度後來也出現各種問題,學者才開始發現,人似乎不是這麼全然理性的生物,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是用情感來做決策的。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國外曾有過這麼一個案例,一名車禍傷者,損傷了腦部的情緒中樞,以致他的情緒係統毀壞了,但位於前額葉、負責掌管理性思維的理智中樞仍然完好。

研究者原本預期,一個人倘若能夠完全不被情緒幹擾,應該可以成為一個非常睿智、遇到問題可以立刻下決策,不會有絲毫遲疑、也不會因情感而猶豫或做出錯誤判斷的人,但結果卻發現,這名傷者的生活變得慘透了,光是想「午餐要吃什麼」,就要思考超過4個小時。

他得一一分析每種食物的優點和缺點,會不會加很多醬料、對健康造成的影響、用了哪些食材、幾大卡的熱量、吃完要花多久時間、晚餐會不會吃不下…等等,遲遲無法下決定,原來,使我們能夠做出決策的不只是理性,還有感覺。

理智、情感缺一不可

楊鈺瑩老師老師指出,從這個案例中研究者發現,情感是可以幫助一個人做出更準確決策的重要關鍵,我們常把情緒視為一種幹擾,更不放心將重要的工作交付給感性重於理性的人,其實,感性和理性同等重要,一個沒有情感、情緒的人,其實什麼事都做不了。

但相對地,如果只憑藉感覺來做事、完全不運用理智,就會嚴重缺乏穩定性和計畫性,心情好時,對人又親又抱,心情不好時,就破口大罵、甚至砸東西,這樣的人其實也同樣什麼事都不能做,因為他被困在自己的情緒裡,對別人來說則是個不停惹麻煩的頭痛人物。

寶寶理性&感性發展5階段

理性和感性會在寶寶多大的時候開始發展?原本只懂得發洩自己的情緒,餓了就叫、痛了就哭的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慢慢有了轉變?感性和情緒有什麼不同?王宏哲老師認為,寶寶的理性與感性發展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階段1:0個月〜6個月―情緒當家期

為了生存,寶寶一出生就會有很多情緒,生氣、難過會哭,開心、安心會笑,此時理性與感性尚未開始發展,情緒的比重遠遠大於理性和感性。

這些情緒管理的中樞雖然在右腦,但情緒並不等於後來發展出來的感性,所謂的感性指的是能夠「感知情緒」的能力,包含了認知、覺知的層面,必須能理解、辨識自己或別人的情緒,例如:3、4歲的孩子能夠感同身受,覺察到媽媽是因為我不吃飯飯而生氣、難過,這才稱為感性。

階段2:6個月〜1歲―理性與感性發展期

慢慢地,當寶寶越來越大之後,理性和感性同時開始發展,比重逐漸增加,和情緒取得平衡。

理性約在孩子6個月大時開始出現,此時的孩子正在學坐、學爬,也會大量發覺一些和成人互動的規則,當尋找規則的意誌出現,就代表著理性正在逐步發展。

這時寶寶會察覺到,只要一哭,爸比媽咪就會過來幫忙換尿布,他也開始想知道,是不是每次只要踢一下音樂鈴,就會有聲音跑出來,他們會用感官大量地探索這個世界,對於這個世界上的規則、因果、邏輯開始感興趣,推理能力也越來越強,這就是理性一開始的發展。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至於感性的發展,同樣是在寶寶約6個月大的時候,8個月的寶寶就會想分享他的ㄋㄟㄋㄟ或小餅乾給媽咪,希望博得媽咪的歡心,這時孩子擁有的不只是情緒,還合併了認知和覺知情緒的能力,知道怎麼做媽咪會很開心地笑、會幫自己拍拍手,這種能夠覺察、感受並同理主要照顧者情緒的表現,就是感性一開始發展的現象。

階段3:1歲〜2歲―感性取代情緒期

此階段寶寶的大腦開始發展出一些比較高等的功能,感性(包含情緒、同理、感受、覺知)會取代原本的情緒(只知道發洩,不包含認知和覺察情緒特性),和理性一起控製孩子的發展。不過,同理心與感受能力在此階段只是鳴槍起跑,透過扮家家酒、老鷹捉小雞…等遊戲,逐漸發展,在3〜4歲之後孩子的同理心和感受能力將會更加成熟。

王宏哲老師表示,一般來說,我們會希望孩子在1歲半以後,理性和感性就能均衡地同時發展。

階段4:2歲〜3歲―教養規則建立期

這時在感性的部分,寶寶的同理心會發展得越來越好,此時建議爸比媽咪為孩子做一些覺察情緒的訓練,利用機會教育孩子,如:你知不知道這樣人家會很傷心、你知不知道弟弟在哭、你這樣捏我我會很痛啊。此時的孩子必須能夠瞭解一些簡單情緒的意涵,如:高興、傷心、害怕、生氣…等,除此之外,也希望爸比媽咪平時能多把自己的情緒說出來,讓孩子可以學習模仿,並且必須加上大量的臉部表情。

為什麼要訓練孩子的臉部表情呢?王宏哲老師指出,在腦科學研究裡,長時間面無表情代表大腦正處於負向的情緒狀態,大家可以回想看看前些日子捷運殺人事件中嫌犯的表情;此外,臉部的表情也會牽動大腦的情緒,多微笑的孩子,自然常保心情愉快,這些訓練都能幫助孩子的同理心與情緒發展。

至於理性的部分,此時的孩子正處於以自我為中心的時期,因此建議家長,在此階段教導孩子明確的教養規則,並且注意照顧者之間的教養一致性,才不會使孩子感到混淆;除此之外,也要在日常生活裡建立孩子適應環境的彈性,如此一來搭配上同理心的發展,未來孩子將能更順利地脫離自我中心時期。

階段5:3歲〜5歲―認識複雜情緒期

此階段,理性的部分除了建立規則之外,也是時候開始訓練孩子的思考以及問題解決能力。(這部分稍後會再做說明)

感性的部分則要引導孩子認識所謂的「複雜情緒」,打從小嬰兒出生起,他們就擁有基本的「簡單情緒」,如:開心、害怕、生氣、難過、興奮…等,3〜5歲之後,孩子必須能夠覺察人類的複雜情緒,如尷尬、害羞、自尊、自信、忌妒…等,還要能夠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感覺。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如何協助孩子?王宏哲老師建議,爸比媽咪可以請孩子觀察其他人,從別人身上習得這些複雜情緒,例如:告訴他:「小明現在很害羞」、「爸爸覺得有點尷尬」。

此時說不定孩子會反過來問你:「什麼是尷尬?」家長就可以用舉例的方式使孩子更加瞭解,例如:「尷尬就是像你上次一看到爸爸回家,馬上就衝出門,沒穿鞋子就赤腳跑出來了,爸爸問你怎麼不穿鞋子的時候,你就可以說,啊,我忘記了,好尷尬喔。」如果孩子還是不懂,爸比媽咪也可以現場表演示範一次給孩子看。

其他像是透過繪本、卡通…等文本的親子共讀,也能協助孩子瞭解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各種複雜情緒的意涵及應用。

理性和感性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一種雙向迴路、互相調節的關係,幫助孩子的各種行為與決策能夠更加地合時合宜。

感性培養3步驟

王宏哲老師指出,為高理性寶寶培養感性,有3個重要的步驟:

1.培養感覺

培養感覺,必須把握0〜2歲的感官運動時期,從小帶孩子多運用感官去接觸這個世界,因為他們不可能從父母的言教裡培養出感性。例如:摸沙、摸草是一種感覺,摸完之後訊息傳到大腦,產生喜歡或不喜歡的情緒,那也是感覺,撞到東西會痛,欺負弟弟時媽媽眼睛會瞪過來…,這些都是感覺。

基本上,感性的養成會從培養感覺這件事情打好基礎,再慢慢進步到覺知和認知的部分,1歲多以後,感受就會慢慢從感覺當中發展出來,是一種更複雜的心理狀態,例如:被罵了會傷心難過,或被爸比媽咪抱了會開心,都是一種感受。

2.生活體驗

帶孩子體驗各種不同的生活經驗,因為只有體驗才能衍生出情感上的交流,例如:去故事屋聽故事,可以跟老師有很多互動,或參觀博物館、踏青、聚餐…等,更重要的是,爸比媽咪一定要跟他分享這次體驗的心情、心得以及看到了什麼,這是很重要的步驟。

另外,與動物接觸或飼養寵物,也可以讓孩子學習「付出」這件事情,很多家長常問養寵物最好的時間點是什麼時候?王宏哲老師建議,約3歲以後,等孩子的同理心較為成熟時,會比較適合。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有了這些生活體驗,孩子的感受性會比較強,是感性發展的一個重要元素。

3.學習表達

表達就是要把自己的感情說出來,因為不說出來,誰也無法瞭解你的想法,不懂正確表達的孩子,通常只能靠宣洩情緒來表達自我,對情緒發展亦有不良的影響。

東方人和西方人的差別在於,西方人可以將情感表露無遺,不會害羞、不吝惜說出「我愛你」,如果我們從小沒有這樣教導孩子,孩子的情緒發展就會停留在簡單情緒的處理,但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其實會產生越來越多的複雜感情,包括尷尬、忌妒、矛盾…等,王宏哲老師提醒父母,4歲以上的孩子需要常常練習表達自我,鼓勵他們把感覺講出來。

例如:為什麼不開心?2歲半的孩子會說:「我生氣,因為他搶我東西。(簡單情緒表達)」4歲的孩子則會說:「因為我最好的朋友去跟別人玩,所以我不開心。(複雜情緒表達)」

當一個4歲的孩子不開心卻只會發脾氣時,爸比媽咪就要反過來檢視自己的教養,是不是總是只用禁止情緒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可以在這麼多人面前生氣嗎?」「可以隨便發脾氣嗎?」卻沒有訓練他們適當地把心情表達出來。從小缺乏練習的孩子,長大後也會不喜歡談感覺,他的感性能力自然比別人低一截。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文章尾

熱門推薦

熱門推薦

 

01廣告刊版插入



這裡滾動定格

關於 EZ生活


EZ生活 一個創新多用戶部落格平台。網友可以在這裡免費創建自己的部落格頻道!分享學習的經驗。

華人最大的內容分享平臺!

重要聲明:ezp9.com分享生活網,本站所有文章由會員即時發表,本站對所有文章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所有文章內容只代表發文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發文者擁有在ezp9張貼的文章。 由於本站是受到「即時發表」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文章,如有不適當或對於文章出處有疑慮,請聯絡我們告知,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進行撤除。
若有任何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瑱妥 著作權侵害通知書 ,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或修正。
若文章或是內容有問題請 | 聯絡我們 | ,我們將會第一時間優先處理。
使用注意事項使用規則Facebook隱私權條款隱私條款侵權舉報著作權保護聯絡我們廣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