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頂嘴或判逆不服從孩子的個性,多半堅持度很高,對成人的管教不容易服氣,如果家長們為了引導出好品格,只是一昧的禁止行為,有時候反而沒有教進孩子的心裡,讓孩子覺得你不關心他,進一步就可能傷害了親子關係! 爸媽常見的教養語言,沒教到孩子的好行為,反而讓孩子更叛逆及更挑戰,有以下幾點: 1.你怎麼這麼壞?你下次再也沒有機會出去玩了! 2.我快被你氣死了!沒有小孩會像你這樣~ 3.哭!你再哭!我就處罰的更重! 4.你現在不準說話!不準辨解!因為你做錯事~ 5.不行就是不行!沒有什麼好說的 6.因為你是小孩,我們是爸媽,所以你就該聽話,照著做!
面對孩子出言不遜的狀況,父母可以先靜下心來分析背後的原因,一般來說,幼兒講出難聽的話,可以歸納出幾個動機: 一、自己很重要的權益被剝奪了,所以我要抵死捍衛 教養策略:如果父母已訂好家規,要求孩子遵守時卻被孩子頂撞,可以引導孩子回想原本製定的規矩是什麼,而自己剛剛的行為其實違反了規矩,同時告訴孩子,可以怎麼做才是符合家規。先不要隨著孩子的惡言相向,忘了好行為該如何引導,最後再帶著孩子分析自己的語言。 二、環境中的限製太多了,我沒有表達意見的空間 教養策略:孩子兩歲以後,自主性就會愈來愈高,愈多的禁止會讓孩子與家長的距離變遠,親子關係變差。此時,父母應該開放一些選擇權給孩子,例如吃飯時,可以提供多種菜色,但是由孩子自己選擇吃什麼。 在親子的溝通上,要求孩子「不準做……」的同時,也必須明確告訴孩子背後的原因,例如不能玩插座,因為會有危險。並且提供孩子其他「可以做……」的選擇。 最後當然要跟孩子說明出言不遜無助於權利的開放,並帶著孩子,由父母示範一次適當的語言表達,才能幫助孩子說出真正想說的話。 三、欺負教養弱者 教養策略:家有山老虎,當然去欺負小貓,例如媽媽很在意孩子對大人說話不禮貌,很要求並會嚴格處罰。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但阿公阿嬤並沒有這樣規矩,孩子就容易對阿公阿嬤大小聲,甚至頤指氣使,這時候管教態度的一致,變得非常重要。 環境中如果大家一致要求孩子說話要得體,孩子才會打從心裡認定這件事是所有人在乎的,才不會鑽教養漏洞。 四、長期被過度溺愛,養成不恰當的說話習慣 教養策略: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不好聽的話是透過模仿而來,長大自然會成熟懂事。長久下來,針對孩子對大人出言不遜的態度,不加以處理,久了就會養成不恰當的言語行為模式,這就是過度溺愛了。有研究證實,好習慣要比壞習慣多花五到十倍的時間練習,也就是說,如果適切的言語行為需要一百次的經驗養成,那麼一個不良的言語溝通只需要重複十次,之後就會形成終生的習慣。 所以家長的態度相當重要,好習慣總是比壞習慣難以養成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