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媽們都想有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孩子成績發展不平衡,趕緊上課外班,生怕輸在起跑線上。 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方法沒用對,強行灌輸,總覺得孩子只是不夠努力,很可能會真的耽誤了孩子的發展。 雖然大部分家長不願意承認,但由於競爭激烈,有些時候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可能已經超過了孩子的能力,有些孩子天生沒那麼「聰明」;另外,還有少數孩子可能是大腦有先天的結構或功能問題,即智力障礙。 什麼是智力低下? 醫學上把智力低下稱為「精神發育遲滯」,只有在智力測驗得分 70 分以下,並在溝通、自理等方面也有嚴重缺陷的,才算精神發育遲滯。 精神發育遲滯與遺傳、腦損傷等有很大關係,與後天的養育方式無關。曾有一個患兒的媽媽,婆媳關係不好,一直懷疑孩子的奶奶帶孩子時與孩子說話少,玩遊戲少,造成孩子智力水平低。這是不正確的認識。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除部分生活不能自理、壽命短於正常人的中重度和極重度患者,智力測驗在 50~70 分的輕度患者占了全部患者的 80 % 左右。輕度患者可能很難做到初中或小學畢業,但經過培訓,可以完成較簡單的工作,生活自理更是沒有問題。 太多不夠聰明的孩子被高估 這裡我想重點談一下不太聰明、得分在 70~90 的孩子。
這部分孩子並不需要上特殊學校,只要努力一點,他們可以做到小學和中學文化課成績及格。 但現實情況是,課外班和擇校的負擔重,家長也不能正確認識孩子的情況,要求過高,給這些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造成心理障礙甚至是身體疾病。 案例 1: 一個 13 歲的男孩,家長說他非常聰明。他父親非常嚴厲,小學就讓他和老師一對一輔導,中學他進了一所區重點的實驗班。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但是,初一上學期他就開始不用功、逆反,最後乾脆放棄學習。 家長什麼辦法都試過了,最後才帶孩子來心理科掛號。 孩子談話的時候思路很清晰,所以,我一開始以為是他父親的嚴厲造成了他的創傷。直到第五次訪談,他說感覺自己已經在小學把最後的力量都用光了,現在一提到學習,尤其是數學,他就有一種絕望的痛苦。 我這才意識到,他可能已經努力到了極限,他也許並不像父母想像的那麼聰明。於是我讓他去測智商,結果是 85 分。 怎麼幫不太聰明的孩子發展? 智力測試分數不高,學習成績不夠優秀,不意味孩子傻,更不意味孩子不能有所成就,孩子很可能有別的天賦。 即便孩子發展不均衡、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聰明孩子,作為家長,也要儘量早發現孩子的天賦狀況。例如,孩子說話早,而且比同齡孩子用詞準確或者句子的邏輯關係正確,說明孩子語言能力不錯,將來可以往文字方面發展;另一方面,家長要重點發展孩子的天賦能力,雖然孩子欠缺的方面也應該注意訓練,但不要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  加德納在 1983 年提出,人有九種獨立存在的智能,與相應的腦區相聯繫。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另外,這些能力雖有相對應的腦區,但並不意味完全是天生的遺傳因素造成的,與後天訓練也有關係。以下是對這九種智能的解釋,覺得孩子不夠聰明的家長可以進行對比,按照孩子擅長的方面幫助他發展: 語言能力:對詞語的意思、發音、語言結構以及語言的多種用途的敏感性。這個能力出眾的孩子能說會道,用詞準確,或者能靈活運用詞語,將來可以成為詩人、作家等文字工作者。 空間能力:能準確識別視覺空間關係,將感知到的內容進行轉換,並能進行重現或再創造。這個能力出眾的孩子將來可以成為雕刻家、畫家、製圖員等工作者。 數理邏輯能力:能在抽象的符號係統中進行運算和關係推理,並能對他人的想法進行符合邏輯的、係統的評價。這個能力出眾的孩子可以成為數學家、科學家。 音樂能力:對音調和旋律敏感,能將音調與音樂斷合成大的樂章,能理解音樂中的情感因素。這個能力出眾的孩子將來可以成為音樂家。 運動能力:能通過熟練地支配身體去表達或完成某種任務,能有技巧地運用器材。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這個能力出眾的孩子將來可以成為舞者、運動員等。 人際能力:對他人的脾氣、情緒、動機和傾向性能做出準確覺察和回應的能力。這個能力出眾的孩子將來可以成為醫生、政治家、銷售人員等。 自知能力:對自己內心狀態的敏感性,對自己優缺點的認識能力,以及運用這些信息調整自己的能力。這個能力出眾的孩子幾乎對生活所有方面的成功都有用。 自然感知能力:對在自然環境中影響生物體(動植物)的因素和生物體對自然界產生影響的因素的敏感性。這個能力出眾的孩子將來可以成為生物學家等。 對精神和存在的思索能力:對人生的意義、死亡和人類其他條件因素等問題的敏感性。這個能力出眾的孩子將來可以成為神學、哲學、宗教人士等。 你能接受孩子不聰明嗎? 智力的遺傳很難預測。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有的孩子父母雙方都極為聰明,孩子的智商卻只有 80 分。有一家兩個孩子,大的智力超群,小的智商卻只有 90 分。 我接診的智力偏低的孩子,絕大部分都是家長看不出來,或即便意識到也不肯承認孩子不聰明。 案例 2: 一個 7 歲的女孩,我和她媽媽在屋裡談話,她在外面跟護士玩。結束後,我讓護士們猜孩子的年齡,她們都認為孩子的表現也就 4 歲左右。可是她的媽媽認為孩子成績不好只是注意力不集中,硬是給孩子報了三個輔導班,還有鋼琴和芭蕾舞。測驗的結果,孩子的智力只有 73 分。 案例 3: 一對外地夫婦帶著 7 歲的兒子來就診,起因是孩子一學習就說頭疼。他們去了很多醫院,腦電圖、CT 都查過,沒有任何問題,最後試著掛了心理科。我跟孩子談了幾分鐘,開了智力測驗的單子讓孩子媽媽預約。 媽媽說,其實她隱約知道孩子可能腦子不好使。孩子的姥姥曾經暗示過,別要求孩子上大學,能學個手藝就行了,孩子的老師也總說不要對孩子要求過高。後來智力測驗的結果確實不好。 接受孩子智力偏低,對很多家長來說太難了。 智力低的孩子,很可能被笑話、耍弄、欺負,加之民間文化還有冷酷無情的傳統,對他人的不幸不但不同情,還要說風涼話,類似「生下智障的孩子是因為做父母的前世不修德」、「大人太精了,孩子就傻」等說法讓家長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有的家長乾脆把孩子關在家裡藏著,生怕人知道。  如何接受不聰明的孩子? 你是坦然平和的,還是自責羞愧的,還是憤憤不平的,會影響家裡的每一個人,尤其是孩子。 1. 承認弱項,適當訓練 家長自己調整心態極為重要,但接受現實並不是說放棄,而是給孩子與他的狀態與能力相匹配的訓練,讓他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天賦。 智商在 70~90 的孩子不算智障,不必去特殊學校,但家長們要放平心態,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與孩子的實際情況相匹配。 這類孩子很多都有偏科現象。 案例 4: 一個十歲的男孩,數學從幼兒園開始就不好,但語言能力不錯。他將來本來很有可能在文字方面有所發展,可家裡人卻認為,越是弱項越要補,他課餘時間 80 % 都給了數學。即便這樣,數學成績也不過 70 多分,語文、英語不用額外費力也在 90 分以上。 由於過度強調數學但成績仍然不佳,這個孩子不僅對數學,對整個學習都產生了恐懼和厭倦的心理,自信心大受打擊。 適當關注弱項是應該的,要不然會越來越差,而小學、中學畢業是需要全部及格的。強化訓練也確實能在弱項上有所提高,但千萬不要過度。  2. 調整態度,學會珍惜 人的智力可能有差異,情感卻是一樣的。大多數智力偏低的孩子為人老實、不耍滑頭,他們雖不擅長表達,並不代表沒有感情。 很多被父母發脾氣、責駡的孩子,時間久了也反抗,但不會出新花樣,父母如何待他,他就鏡面反射那樣對待父母。 案例 5: 我接診過一個 11 歲的男孩,智商 75 分。孩子語言沒問題,但作文和短文總結大意怎麼都不會,數學的計算沒問題,就是搞不懂應用題。但孩子的空間、圓形、色彩能力特別好,他更願意用一幅畫去表達讀完一段短文後的感想,或者用畫去代替作文。 可惜他的父母不瞭解孩子的特點,還認為自己對孩子的要求並不高,每門課 80 分以上就行。他們不知道,即便 80 分對孩子來說也太難了。 孩子的父母帶他到處旅遊,讓他寫遊記和日記,帶他去博物館,給他買各種益智玩具或遊戲,但他並沒有進步。父母覺得孩子就知道吃和胡鬧,會經常訓斥甚至打罵他,父母之間也互相埋怨。小時候他不回嘴,現在 11 歲的他會回嘴、頂撞,有時甚至暴力反抗。 從某種角度來看,有一個厚道、善良的孩子,未必不是一種福氣,父母要懂得珍惜才能真正享受到。 無論是聰明的孩子,還是不聰明的孩子,還是智力有障礙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他能夠做出與自己的先天條件相匹配的成就,和親人朋友關係融洽,自己對生活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