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長給我提問說“我的兒子五歲了,現在是人嫌狗不待見,每天各種挑戰極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我看了很多育兒書,知道打孩子不對,可孩子不打不行啊。 老師您說這孩子該不該打呀?” 打孩子一直是家長關注的話題,聽聽孩子是怎麼樣想的: 沒覺得我做的不對呀,每天按時起床,按時刷牙,我就想玩自己想玩的、幹自己想幹的,看到小朋友欺負人我就想要當英雄、當個探險家、當個運動員,為什麼因為這些事情就挨打呢?媽媽爸爸打我,我特別害怕,其實我也不知道哪裡做的不對,但我害怕他們,那就不做了唄。以後別的小朋友要是不聽我、不跟我好,我也打他們,這樣他們就會害怕我,就會聽我的,就會跟我玩。 聽完孩子的心聲,不知道家長有什麼感受。打人是自己無力才會使用的一種肢體語言——兩口子吵架,越矯情的越有理,越天南地北的忽悠,另一個就越抓狂,越抓狂就越插不上話,到最後,插不上話人就會用肢體暴力進行反抗,摔門走了的是拿門當出氣筒;摔盤子摔碗,還有上手撓的...到底是有沒有辦法面對問題,是考驗家長育兒的重要標準,在沒有辦法的時候你可能才會本能地使出最無能的辦法,也就是打孩子。 對於家長這種行為我本人其實是挺理解,現在的孩子精力旺盛,也特別能挑戰家長的極限,家庭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根本經受不起任何挑戰。磕了碰了還是小事兒,想說現在淘氣,招貓遞狗,長大以後會不會成個小流氓、混蛋呀?! 這種恐懼讓家長產生焦慮,去控製孩子的行為。但是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很差勁,否則父母不會氣得打他,進而影響了孩子的自我評價。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其次,孩子被打後因為害怕被約束自己的行為,並不知道是自己做的事情有不對,不該做而約束自己的行為,僅僅因為害怕、恐懼而進行自我規範,孩子會在其他方面把他壓抑的負面情緒用其他方式表達出來。用恐懼讓人臣服就應了那句話——“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也是孩子學習的榜樣,你今天用什麼方式讓他臣服,以後孩子就可能用同樣的方式讓別人臣服,那麼,所以家長教他的到底是好還是教壞呢,到底是不是你親生的?要好好考慮一下嘍。
面對孩子的問題,家長首先要有這樣的想法: 第一、不淘氣的孩子肯定是有問題的孩子。不淘氣說明他對這個世界沒有好奇心,沒有探索的欲望和挑戰的勇氣。所以,不淘氣不一定是好事兒。 那麼,淘氣的孩子可能家長要更多費些心思。比如帶他多做些體能型的活動遊戲,讓他的精力充分釋放;選擇動手類的遊戲像樂高玩具,拚圖遊戲,讓孩子有很安靜的訓練的過程。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在遊戲當中被訓練,孩子是比較容易接受的。 第三點、增加和孩子共同遊戲的時間,一起參與的遊戲可以讓孩子的配合度、參與度、興趣度大幅度提升的同時也會遠離危險,平時多抽時間陪伴孩子,而不是大撒把不管,到意識到有問題的時候抓過來一頓胖揍,只能讓孩子自我評價低,情緒壓抑,更有可能學習家長的暴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