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隊在世界盃的優異成績引來了全世界的關注。德國教育向來以其嚴謹和理性為人稱道,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一位媽媽在德國的育兒體驗吧! 最近,有一個話題熱火朝天,德國與巴西半決賽場上竟踢出了7比1,球迷們紛紛感慨,德國人做什麼都優秀。梟帆,媒體人,目前定居德國,有了一對混血兒女。她說,從育兒觀念方面看,德國人跟我們就有很大的不同。“其實任何教育都沒有十全十美,德國教育比較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為孩子穩步走向社會做了很好的鋪墊和支撐。” 讓孩子晚一年上學 跟國內一樣,在德國,原則上9月1日滿6周歲的孩子都可以進入小學。就在我們的準爸媽忙著托關係在9月1日之前把孩子剖出來,“大部分冬天出生的德國孩子,都會選擇過了6周歲生日再入小學。”梟帆說。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家長們都覺得孩子在學校能自主自信的學習很重要,年齡大小沒人介意。”梟帆解釋,孩子晚一年上學,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就自動多了一年。而兒童期越長,孩子將來的潛能發揮就更有空間。梟帆的兩個孩子,都選擇了晚一年入學。 那麼,在幼兒園都在幹嘛呢?微博上流傳很廣的有一個幼兒園的“德國秘密”:學習如何報警;坐有軌電車,學會記住回家的路線;跟老師去超市買東西,學習付錢和選貨。 “其實這個不是秘密,這是德國幼兒園的基本職能。”梟帆說,各種生存能力,幾乎是耳提面命。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例如交通:在德國,孩子剛會走,就有助跑自行車,到了2歲,3歲,都有不同尺寸的自行車。小學裡還有專門的自行車課程和考試。
孩子是孩子,你是你 梟帆最近出了一本書,在書中,她千叮嚀萬囑咐:孩子是孩子,你是你。“這個思想觀念其實是孩子的德國爸爸灌輸給我的。” 梟帆說,記得老大剛出生,自己第一次做媽媽,有些誠惶誠恐,但德國老公說:“孩子就是一棵小樹,管他是挺拔偉岸的松柏,還是婆娑搖曳的蘋果樹,哪怕他是一根爬藤,我們依然要燦爛。” 很多父母以孩子為中心,德國父母更多考慮對孩子人格的尊重和責任的擔當。在生命最初的三年孩子最需要父母的貼身照顧,但一進入幼兒園,他除了個頭比較小,社會常識或某些能力還比較欠缺外,其他的獨立人格、性格,都已不是父母能替代或掌控的了。 與之相對應的,德國爸爸幽默風趣,允許孩子開父母玩笑,也從不用父母的威嚴強迫孩子,遇到問題先溝通再講道理。“爸爸只要在家,為孩子們做早餐,接送孩子,或者幫孩子讀書講故事,是很有代表性的德國爸爸。” 而媽媽,你還是你自己。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所以每個媽媽都請繼續成長豐盈你自己,繼續你的工作,繼續你的追求,繼續你的夢想。” 跟孩子簽合同 當孩子在玩具店哭天搶地耍性子,當孩子晚上10點在客廳蹦躂,做父母的愁容滿面,該怎麼辦?德國爸媽的做法是——簽合同。“跟孩子的簡單解釋就是,兩個人一起約定一件事,做得好,達到目標,就能贏得獎品,如果說話不算話、耍賴、反悔,那麼就要受到懲罰。” 梟帆說,正是由於德國家長從心理上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做選擇時父母不插手,包括孩子有缺點,那父母就會和孩子簽合同:例如期限一個月,改正每天早上賴床的小毛病。 梟帆和老公與孩子簽過:“用語言不用眼淚30天”、“每天早晨拍一組照片90天”、“一周表現良好週五可以睡大床”等,都執行得很好,尤其週五睡大床合同, 已經兩年多了,孩子們一直都把能睡大床當成最好的獎勵。獎與懲,其實都是手段,重點是讓孩子能懂得明辨是非,適當的獎勵很多時候要比懲罰更讓孩子充滿動力、鬥誌與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