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己在懷二胎、生二寶的過程裡,遭到了許多二胎反對黨的質疑,反方主要論點是: 你說是給孩子一個伴兒,實際上是給了一個競爭對手;你以為孩子們會相親相愛,卻難保不會骨肉相殘。 我也沒法確信所謂手足之情。就好比世上所有的生死禍福,都沒人能百分之百保證。 事實上,自我家妹妹七八個月會爬開始,哥哥的領地被一寸寸侵犯,兩寶的爭鬥就常年不斷。搶東西,發脾氣,甚至哥哥偶爾打妹妹,都是見怪不怪。在這些紛爭中,妹妹由於年小懵懂,通常顯得無辜,而哥哥的小自私、小任性,一直是我教育的重點。對於兄妹間的同胞親情,至少在這個階段,我從未有過太高的期望。 可是,今天發生的一件事,卻觸動了我全身的情感細胞,讓我對“手足”二字,瞬間有了深深的理解。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我把這段小插曲寫出來,算是間接回答那些質疑,也堅定了我自己之前不敢確認的一些東西。 因為是週末,我帶著兩個孩子在公園裡的沙坑玩耍。沙坑很大,沙子很潮也很軟,安全係數相對較高。我為倆娃配置了很完善的挖沙工具:哥哥是藍色小桶,藍色鏟子;妹妹則是紅桶紅鏟。兩個孩子在沙坑各得其所,相安無事,我則坐在旁邊的椅子上,看看風景,瞟瞟孩子。 玩兒了一小會兒後,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走過來,挨著妹妹一起挖,我只當是多了個小夥伴,沒多在意。忽然,小男孩開始搶奪我家妞兒的小紅桶,小妞也毫不示弱,倆娃爭執不下,但我並沒有立刻介入(在沒安全風險的前提下,我會嘗試讓孩子們自己解決爭端)。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小妞兒到底體力不支搶不過,喊叫了一聲。 喊聲驚動三米開外的哥哥!哥哥抬頭一看,扔掉手中的鏟子,像頭豹子一樣竄過來,“粗暴”地把小男孩拖到一邊,奪掉對方手裡的鏟子,還給自己的妹妹。然後站在小男孩面前,紅著臉氣呼呼地教訓對方:“這是我妹妹,不許欺負她!”
就是這樣一個小劇情,前後不過五分鐘,卻觸動了我的腦神經,讓我徹底顛覆了對兒子的認識。 因為之前,我並沒有教過兒子這一課!我從未告誡過他:如果別人欺負了妹妹,你必須去幫忙。 對於孩子們之間的爭鬥,我甚至一直教給兒子“綏靖”政策——先避讓,再找家長。兒子四歲多的時候挨了小朋友的打,也乖乖的聽從建議沒有還手,只是哭著鼻子讓我去批評那個打人的小朋友。 而今天,兒子第一次在我面前表現出如此這勇往無前,勢不可擋的精神,竟是為了自己的妹妹。 所謂手足之情,大概就是這種不需要說教,不需要命令,而是瞬間做出的本能反應! 要知道,我的兒子,並不是傳統意義上那種懂事聽話滿滿都是愛的乖小孩,我也從不曾高估他對妹妹的愛。所以,我堅信,這個哥哥護妹妹事件,絕對不是個案,不是偶然。 我有理由相信,如果這個劇情的主角換成其他一個家庭的哥哥和妹妹,如果對手更加強大更加兇狠,小哥哥也會毫不猶豫地跳出來,不顧一切地護著妹妹。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哪怕他們前一刻還在你追我趕,哪怕他們上一秒還在爭東搶西。 我也敢相信,如果有一天哥哥遭遇危機,妹妹也絕不會坐視不理。 我不再懷疑手足之情。 許多媽媽看多了歷史劇、清宮劇,腦袋裡難免會塞一些“九子奪嫡”之類的傳奇。而作為千千萬萬的普通家庭,只要有著基本正常的人倫價值觀,養育出來的孩子,還是會符合“血濃於水”的自然規律。 雖然當下也不時有媒體報道“兄弟打架爭家產”事件,但作為家長,我們還是應該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也是對自己不失去信心,就好比這世上每天都有意外和不幸,我們也不能停止活下去的信心。所以,因為擔心兩個孩子會爭鬥不睦,就不敢生二胎,實在不算一個高明的邏輯。 晚上回家,到了分吃點心的時刻,兒子照樣又想搶吃大的一份。頭一回,我坦然平靜地接受了兒子的行為。一聲“哥哥”叫出口,那是多大的信任和託付,閨女,就讓著哥哥點兒吧,吃的多才長得壯,未來的人生路,靠哥哥遮風擋雨的日子還多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