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齒吞津保健法”是傳統中醫重要養生術之一。古人認為齒健則身健,身健則長壽。在叩齒過程中,口腔唾液增多,我國傳統醫學認為唾液能滋養五髒六腑,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唾液中有許多與生命活動有關的物質。

在叩齒過程中,口腔唾液增多,我國傳統醫學認為唾液能滋養五髒六腑,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唾液中有許多與生命活動有關的物質。養生學家把唾液稱之為“金津玉液”,同精、血一樣,是生命的物質基礎。《黃帝內經》曰:“脾歸涎,腎歸唾”。
| sponsored ads |
|
|
| sponsored ads |
唾液與脾、腎二髒密切相關,對人體健康長壽、攝生保健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叩齒吞津有很多養生作用。下面我們來看看叩齒吞津的方法要領及具體功效的介紹。
叩齒吞津法要領:

叩齒,強腎固精
早晨醒來後,先不說活,心靜什凝,摒棄雜念。全身放松。口唇徽閉,心神合一,閉目,然後使上下牙齒有節奏的互相叩擊,鏗鏘有聲,次數不限。
| sponsored ads |
|
|
| sponsored ads |
剛開始鍛煉時,可輕叩20次左右,隨著鍛煉的不斷進展,可逐漸增加叩齒的次數和力度,一般以36次為佳。力度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此為完成一次叩齒。常叩牙齒,不僅能讓牙齒堅固,還能強腎固精。此外,叩齒對大腦也有輕度的刺激作用,可提高聽力,預防耳鳴。

吞津,促消化潤五髒
從傳統中醫養生之道來看,叩擊結束,要輔以“赤龍攪天池”,即叩擊後,用舌在腔內貼著上下牙床、牙面攪動,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後下,先內後外,攪動36次,可按摩齒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牙齦部的營養血供。當感覺有津液(唾液)產生時,不要咽下繼續攪動,等唾液漸漸增多後,以舌抵上齶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數次,最後分三次徐徐咽下(咽津)。使之流入丹田,是有效的養生方法。
| sponsored ads |
|
|
| sponsored ads |
唾液有促進消化吸收、滋潤五髒六腑的作用。

時間及次數以上為完整一次的“叩齒吞津保健法” 每當做時以十次為佳,一天當中早、中、晚各叩齒十次,多做更佳。其中早晨叩齒最重要,因為人經過一夜休息,牙齒會有些松動,此時叩齒即鞏固牙齦和牙周組織,又興奮了牙神經、血管和牙髓細胞,對牙齒健康大有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