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危機:熬久嘌呤高
老湯更鮮美,特別是熬骨頭湯時,有些人會煮上2~3小時,力求入味。其實,熬太久對口味的提升十分有限,但嘌呤含量卻會增加,並因此增加痛風風險。
建議控製好熬湯的時間,青菜與海鮮搭配的湯,熬製時間最好在半小時以內,肉湯和骨頭湯,時間可適當延長。隨著廚具工藝的精進,高壓鍋、砂鍋等器皿不僅能提升湯的口感,還可以縮短時間,因此,使用這類鍋熬湯時,最好不要超過1個半小時。
調料危機:鹽多升血壓
熬湯時加點鹽不僅能提升口感,更能起到補充水分和鹽分的作用,但放鹽量一定要控製得當。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健康成人每人每天鹽的攝入量不超過5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給出的建議是不超過6克,但我國居民目前每人每日食鹽攝入量高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量的2倍以上,並可能因此導致了血壓的上升,使腦卒中、心臟病及腎病風險增加。
煲湯時除控製放鹽量外,放鹽時間也很重要,最好等湯快熬好時再放。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速度危機:喝快損營養
俗話說,「飯前喝湯,苗條健康;飯後喝湯,越喝越胖」。其實並非如此。無論飯前喝湯,還是飯後喝湯,更多的是源於南北飲食文化的差異,各有利弊。比如,飯前喝湯雖然能增強飽腹感,減少食物的攝入量,但若喝得太多也會沖淡胃酸,影響食慾,特別是小孩,一旦營養攝入不均衡,就會對成長發育造成影響。
飯前或飯後喝湯並不是最重要的,喝湯時應該控製的是速度和湯量,儘量放慢速度,每次一碗即可。研究顯示,放慢自己的吃飯速度可以有效減少食物攝入量,因為飽腹感總是滯後於實際攝入量。喝湯也是如此,慢點喝有益於營養的均衡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