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家長的縱容和保護會讓孩子產生很大的依賴感,認為很多事情都是父母該做的,自己沒有任何責任,於是孩子遇事能拖就拖,不想去做,從而導致“拖延症”。 9歲的鐘鐘是個活潑開朗、聰明可愛的小男孩。但是,他就是有個小毛病,做錯了事情,要是被家長指出來,就會為自己辯解,把責任推到其他人身上。 比如他剛玩完積木,媽媽讓他收拾起來,他則說,“過一會兒我還玩呢!”可是過了一會兒,媽媽發現鐘鐘並沒有收拾,於是再次提醒他,鐘鐘爭辯說:“我累了,我想休息一下。” 有一回,樓上的夥伴星星來家裡玩。星星走後,媽媽讓鐘鐘收拾玩具,鐘鐘卻說:“星星玩的,憑什麼讓我收拾!” 聽鐘鐘這麼說,媽媽又像往常一樣歎了一口氣,無奈地搖了搖頭。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媽媽知道,鐘鐘仿佛什麼事情都知道,道理也明白,但就是不願意自己做。對這個雖然聰明但不好說服的孩子,她感到實在沒有辦法。 鐘鐘媽媽在一次教育講座後得到啟發,她想到兒子從小跟著姥姥姥爺長大,直到上小學才回到自己身邊。在之前的6年時間裡,姥姥姥爺事無巨細什麼都管,所以讓鐘鐘失去了鍛煉的機會。 意識到這一問題後,鐘鐘媽媽開始採取補救措施了,利用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來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漸漸的,情況有所好轉,鐘鐘不再總犯“拖延症”了。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對於孩子的“拖延症”,家長們一定不能忽視,不能認為是一點小事就姑息,或者自己順手就幫孩子做好了,這樣慣著孩子其實是害了孩子。 “拖延症”的孩子缺乏責任心,做事就會消極被動,行事作風裡永遠離不開等待、拖延。做什麼事都需要老師、家長的督促和監督。不難想像這樣的孩子長大進入社會後很難把事情做好,而且還會厭煩別人的催促,覺得自己受製於人,認為人家是故意找麻煩的。這樣的人,無論是工作和生活中,誰會喜歡呢?
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做個“懶爸爸”“懶媽媽”。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很多事情不用開口,父母就已經幫他做好了。長期下去,孩子的依賴性就會很強。所以,家長要學會“偷懶”,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放棄依賴性。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如收拾書包,家長要盡可能地把這些小事交給孩子來做,讓他們從小事中培養獨立的習慣。 孩子的事情要有規律 就是讓孩子每天要做的事情成為一種固定的模式,循環往復。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鐘鐘的媽媽就是這樣做的,早上起來讓鐘鐘先刷牙,接著快速地喝下一杯溫水,再去洗臉、吃早餐等。這樣有規律的生活能有效地糾正孩子“拖延症”的毛病。 做個小“提示板” 像備忘錄一樣,家長可以做一個“提示本”或者“提示板”,讓孩子寫好他應該做的事情,放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這樣有利於孩子快速的檢查自己要做的事是否完成。 偶爾讓孩子嘗嘗“苦頭” 雖然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改掉“拖延症”的壞毛病,可是一旦孩子拖延了,又很快地幫助孩子,縱容孩子。其實,在一些特定的時候,讓孩子嘗嘗“苦頭”是有必要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後果承擔法。比如孩子老是拖延不做作業,一而再再而三,這種情況家長就不要催,讓他嘗嘗不能完成作業被老師批評的苦頭。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跟孩子說“你長大了” 不要總覺得孩子很小,什麼都不懂,所以什麼都不交給他做。告訴孩子“你長大了”,可以做很多事情了,孩子會很高興,並且樂意幫你承擔一些事情來證明自己“長大了”。父母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該擔當的時候就讓他擔當,適當的給孩子一些“長大了”的信號。 做個好榜樣 很多家長由於工作繁忙,對家裡的家務事能拖就拖,這樣的家庭環境造就的孩子也多半是“拖延症”患者。只有家長做好榜樣,將家庭環境打理得井井有條,才有利於孩子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 家庭教育一定要講究方法,找到一種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正確地引導孩子,即使是孩子已經形成的壞習慣,只要我們努力,也會逐漸被改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