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世衛指出食加工肉會致癌,隨即引來全城討論!飲水已經有鉛,食肉又致癌,還有什麼食物隱藏健康危機?
其實世衛早列出一係列致癌物,當中有不少都在常見食物中找到。究竟有哪些是“地雷”?今期請來卓健醫療註冊營養師,教大家認清高危食物及應對方法!
一級致癌物
對人體有明確致癌性的物質或混合物,當中有不少是日常食物,致癌程度更跟煙草、石棉二惡英及甲醛等屬同級!
1.加工肉類
早前新聞大肆報導的主要針對加工肉食,煙肉、火腿及腸仔等日常食用加工肉無一倖免,日食五十克就增加18%患癌風險,而五十克其實只是一條多腸仔或兩塊煙肉的分量,稍為放肆就好容易過量!

加工肉能致癌,原因是在固化及煙熏的過程中,產生“N-亞硝基化合物”及“多環芳香烴”等致癌物;而且作保鮮用的防腐劑含硝酸鹽,進食後在身體內最終會被轉成亞硝酸鹽,從而產生致癌的亞硝胺,增加罹癌大腸癌及胃癌的風險。
2.檳榔
檳榔並不常見,也許只會去臺灣旅行時才好奇一試。其實檳榔早在幾年前已被視為致癌物,尤其是口腔癌。其含檳榔素及檳榔堿,在口腔消化過程中,會產生出致癌物亞硝胺。此外,亦有不少外加的致癌物,如荖花(含黃樟素)、紅灰及白灰等,所以最好連試都不好試。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3.砒霜(砷)
砒霜又名“砷”,眾所周知是毒藥,常人不會傻到吃砒霜,但日常的米糧都有機會出現,絕對驚嚇!而且最想不到的是糙米及紅米等對腸道較健康的米,普遍的含砷量都比白米更多。

幾年前在美國有研究指出,當地的米含砷量高出標準,就算是BB吃的米糊也測出高含量,有機會影響小朋友發育及引致癌症等病。不過米中的砷卻是避無可避,因為是直接來自土壤,而幸好大馬的米主是要來自泰國,影響有限。而營養師亦建議可以多吃小麥、燕麥來避免米成為單一主食,而且在洗米時洗乾淨便足以大減砷量。
另外,由於蔬菜也含砷,故吃前要清洗,特別是馬鈴薯外皮都含高砷,食前最好徹底洗淨。
4.酒精
酒這東西實在可圈可點,小飲怡情,多飲亂性,但大家應該沒想過飲酒都可能有機會患上肝癌及食道癌?酒進入身體後,其乙醇會破壞細胞DNA,如令肝細胞生長或分裂得過快,再受到自由基的破壞,癌前驅細胞會進一步演變成癌細胞。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營養師建議若以350ml的5%啤酒為一份酒,男士每日不應超過兩份、女士不應超過一份;相等於150ml的12%紅、白酒或45ml的40%烈酒。
5.鹹魚
鹹魚本來就不是健康食物,原來除了鈉含量爆燈之外,更驚人的是它也是致癌元兇之一,跟鼻咽癌、食道癌及胃癌等有著莫大關係。

鹹魚分兩種,一種實肉加鹽直醃;而一款是黴香鹹魚,放置鮮魚數天待其變質發脹發酵後才加鹽再醃,就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致癌的“N-亞硝基化合物”,而我們最常吃就是這種!營養師指, 由於鹹魚不健康,所以沒有所謂日限食用分量,建議不要吃,因為除了有機會致癌外,其高鈉量對心臟及腎臟都有壞影響。
二級致癌物
對人體致癌有可能性的物質,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充分的致癌性證據,雖然證據有限,但對人體有理論上的致癌性,不得不多加提防。
1.紅肉
紅肉如牛、羊肉,雖然是均衡飲食需要的肉食,但食得多一樣出事,日食一百克增加17%腸癌風險,亦有機會患前列腺癌及胰臟癌。

由於紅肉普通高蛋白質及脂肪,進入腸道後需要更多時間,腸道蠕動會減慢,令到接觸腸壁的時間增加,病變的風險增高;另外紅肉的高飽和脂肪,亦有機會患上心血管病或中風。營養師建議,如真戒不掉,每週可吃一至兩次紅肉,每次不超過一百二十克(三両),吃時盡可能去脂肪及外皮,亦可以食其他蛋白質類食品如雞、魚、海產或豆類等代替紅肉。
2.高溫油炸食物
再健康的食物,只要經過一百度以上的高溫烹調後,都即變成不健康食物。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不論是烤、炸、煎或焗等,高溫煮食過程中會產生致癌的“多環芳香烴”及“異環式芳香胺”,長期進食患癌風險更急增。在燒烤食物燒焦部分,及炭火過分熏黑的食物,都含其在內,所以常說太㶶及熏黑的食物就不要再食。

營養師建議用相對較低溫的方式煮食,如蒸、炆及烚等。
3.黑糖、薯片
早前臺灣黑糖傳出新聞,市面多個樣本驗出含致癌物“丙烯醯胺”令全台恐慌!“丙烯醯胺”可致食道癌及口腔癌,多從澱粉質經高溫處理後所產生,除了黑糖外,其他常見的食物如薯片、薯條、早餐玉米片、曲奇、多士、焗果仁、包餅料理甚至咖啡豆中都可找到。
營養師表示,目前國際雖未有“丙烯醯胺”攝取量的標準及指引,好在黑糖不是常食,加上要食到斤斤聲才有事,反而應該更擔心薯片不知不覺食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