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醫理論中,脾的功能非常巨大,被稱為是“後天之本”和“氣血生化之源”。
運用健脾的方法,可以迅速增長人體的氣血,為防病治病儲備了能量。當新鮮的血液源源不斷地生成,並供應到全身各處,疾病便無藏身之地。
因為治愈疾病的過程,就是把新鮮血液引到病竈的過程。脾正具備了生成氣血和運送氣血兩大功效。
此外,脾屬土,土能克水,從而可以調控人體水液的代謝,如果人體水液代謝失常,體內就會有濕濁生成,而濕濁正是許多疾病滋生的土壤。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所以說,治療一切慢性病的關鍵,就是讓脾強壯起來。
在飲食上,我們已經知道了健脾最快的是山藥薏米芡實粥、紅棗、牛肉、四季豆。另外我們還可選中成藥參苓白術丸、補中益氣丸、人參健脾丸。
此外,還可以隨時隨地按摩我們的脾經,這條經有許多非常有用的穴位,有的增長氣血,有的善祛濕濁,有的專除腹脹,有的開胃消食,有的調經止痛,
有的祛風止癢。脾經起於大腳趾端隱白穴,止於腋下側肋大包穴,左右各21個穴。下面咱們就把其中主要的穴位一一道來。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1、隱白(井木穴):在足大趾趾甲根的內側角。脾經屬土,木穴通肝。脾統血,肝藏血,此穴最善止血。像子宮出血、月經過多、崩漏等,都可選用此穴。
通常可用艾條或香煙灸一灸,在穴位上距皮膚1~2厘米處,灸至皮膚發紅為度。此法還可治療小兒因肚子不舒服引起的夜啼不止,但要註意灸的時間要短些,以免起泡。常揉此處還可防止流鼻血,對過敏性鼻炎也有輔助療效。
2、大都(滎火穴):在足大趾本節後內側陷中,脾經屬土,火能生土,所以此穴為本經母穴。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善治脾虛大便無力,心中有火不欲食,以及缺鈣引起的腰痛、腿抽筋等。
3、太白穴(俞土穴):“太白”為古代星宿之名,傳說此星有平定戰亂、利國安邦之能。太白是土經之土穴,陰經以俞代原,故而又是脾經的原穴。此穴為健脾要穴,
能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虛如先天脾虛,肝旺脾虛,心脾兩虛,脾肺氣虛,病後脾虛等等;並有雙向調節作用,如揉此穴腹瀉可止,便秘可通;另外點揉太白穴還可調控血糖指數,高者可降,低者可升。
4、公孫穴(脾經絡穴):公孫的含義為“脾居中土,灌溉四旁,有中央黃帝,位臨四方的意義,黃帝姓公孫,故以此為名”(《中醫雜誌》1962年第11期《概述腧穴的命名》)。
這個命名言簡意賅,正道出了公孫穴運通十二經,將臟腑氣血灌註四肢末端的微言大義。
研究所提示:此穴為八脈交會穴,通於沖脈,沖脈為婦科主脈,所以公孫是治療婦科諸癥的要穴,如痛經,不孕,崩漏。此穴是脾經絡穴,脾胃相表裏,所以一穴可治脾胃兩經之病。
所以胃痛、胃脹、胃下垂,都可按公孫取效。就連胃經頭痛(眉棱骨痛),揉此穴也有很好的效果,所以真要感謝“公孫黃帝”對子孫的厚愛。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此穴還能治高血壓、手麻、腰痛,真是無微不至,若配以心包經內關穴同時使用,效果更佳。
5、血海穴:屈膝,在髕骨內上緣2寸。男子以氣為根,女子以血為本,血海穴是婦科最常用穴位之一,能通治各種與血有關的疾病,不管是出血,瘀血,還是貧血,血不下行,都可選用此穴。
此穴還有一特殊功效,專能止癢,取艾條或香煙灸此穴2分鐘,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脾經其他的穴位,也都身懷絕技,三陰交是生殖病專穴,地機穴是糖尿病必選,陰陵泉專祛濕毒,商丘穴最善消炎。我們身上,真是百藥俱全。
如果我們沒有優越的先天遺傳,我們也無需抱怨,畢竟大自然還同時給了我們“五彩媧石”以補天。也許這正是我們的生命歷程,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