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一名小六女生,才12歲就得胃癌,成了台灣最小的胃癌患者!這名女童是腹痛半年到醫院看診,才發現是得了胃癌,癌細胞已吃穿胃壁,導致「胃穿孔」,肚子才這麼痛,家人懷疑小女孩愛吃鹽酥雞才生病,不過醫生認為,主要是因為胃長期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才導致。
據了解,小六女童原本是因為肚子痛又貧血才掛急診,沒想到一檢查,竟然發現女童胃壁上出現一顆「惡性腫瘤」,而且癌細胞吃穿胃壁,導致胃穿孔,因此才會不時肚子痛。小六生得胃癌嚇壞家人,醫生也覺得納悶,怎麼這麼小就生病。
治療後發現,原來女童胃長期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病發前早有胃脹氣等染菌症狀。高醫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黃旼儀表示,以黏膜相關的一個淋巴瘤來說,平均好發年齡大概是在60幾歲的成年人,這個案例已經幾乎可以說是年紀最小的一個案例。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小六生的父母表示,由於孩子很喜歡吃鹽酥雞,因此懷疑和油炸食物有關。但是,到底是不是因為太過頻繁吃炸物,因而產生癌細胞,醫師說過去的案例不常見,但是過去八到九成的胃癌患者都有染胃幽門螺旋桿菌,一開始都是胃脹不適,以為吃胃藥就好,沒有就醫,結果讓幽門桿菌有機會長期在胃內,細胞變異變成胃癌。
醫師指出,胃幽門螺旋桿菌主要藉由口糞傳染,吃到帶菌食物就容易生病,要避免小小年紀得胃癌,還是從「吃」開始注意,減少吃刺激性食物,吃飯注意衛生,就能減少癌細胞上身機率。
胃癌的發生率在亞洲地區的日本、台灣較高,在台灣約為每十萬人口8.52人到9.68人,遠比美國的每十萬人口五人來得高。
胃癌的初期症狀如噁心、上腹痛、溢酸水、脹氣等與其他胃部的毛病如胃炎、胃潰瘍等很難區分,但是如果已經到體重減輕、嚴重貧血所造成的臉色蒼白、頻脈、暈眩,甚至便血、休克等較末期症狀出現時才就診,也就太晚了。所以 在一些四十歲以上的人,若有上述症狀,或胃癌高危險群如胃息肉症、慢性胃潰瘍 、萎縮性胃炎、惡性貧血、曾接受胃部分切除手術十五到二十年以上以及有胃癌家族史的成年人,胃鏡的進一步檢查是必須的。
胃癌的成因很複雜,大概可分成二類:外來因素及內在因素。在外來因素中環境因素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尤其是飲食因素,包括一些已知的致癌物質,如食品添加物或硝化物等,例如日本人喜歡吃醃製食物及鹽漬食品,被認為是日本胃癌發生率高的原因之一;內在因素包括遺傳、激素和自體產生的硝化物或細菌等。
國內最小案例 12歲女腹痛半年看診 驚罹胃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