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不要吃?要不要吃?” “吃這點怎麼夠?!” … “你讓她吃呀!” “把碗裡的吃乾淨!” … “來,再吃一點!” “要不吃這個吧?” …
“這個很好吃的,你吃吃看呀!” “這麼瘦,還不好好吃飯!” … 在我們家,只要爸爸和桐桐同時在家, 家裡就會不斷傳來爸爸讓桐桐吃東西的聲音, 討好的、命令的、質疑的、催促的,各色混雜, 目的只有一個——讓桐桐多吃,為了讓她吃進去, 不按頓,不管提供的是不是垃圾食品, 只要桐桐同意吃,定然立馬伺候! 繼續看下去... … 吃了,還嫌吃得不多; 吃得多了,還怕不飽; 飽了,再過一會兒,又怕她餓了, 於是新一輪的詢問再度登場…… … 到了吃飯時間,萬一桐桐的表現不符合期待, 這類督促聲更是此起彼伏, 仿佛桐桐生來就是為了吃飯而存在的, 而她一天下來的主要任務,也就是吃飯再吃飯。 … 然而,盡管爸爸如此苦口婆心, 為了讓桐桐張開金口幾乎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桐桐的吃飯,卻始終還是她最大的問題, 不僅沒有一點自覺主動性,反而更加挑三揀四, 飯量少得可憐,這讓爸爸更加抓狂, 更加變本加厲地在吃飯問題上喋喋不休, 桐桐卻不為所動,吃飯還是老樣子, 甚至有時候故意不吃氣爸爸。 … 爸爸整天軟硬兼施試圖讓桐桐多吃點飯, 卻沒什麼效果的事,讓我想起了心理學的“超限效應”。  讓人厭煩的超限效應 是指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 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它起源於那個著名的馬克·吐溫聽犇師演講的故事: 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犇師演講, 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 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 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 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 … 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 馬克·吐洉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 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 成人的嘮叨容易把事情搞糟 個人以為,這個“超限效應”, 用來解釋成人的嘮叨不僅起不到期待的作用, 還容易把事情搞糟的情況再好不過。 當家長就同一件事一而再再而三地嘮叨孩子時, 實際上孩子就接受到了過多、過強、過於持久的信息, 過猶不及,這樣的信息,非但不能讓孩子“刻骨銘心”, 還容易讓他們厭煩,甚至逆反, 致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 … 嘮叨難以產生教育甚至會惡化問題的另一個原因, 在於它傳達了太多的關注, 當我們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某個行為上時, 實際上等於給孩子的那個行為施加了更多的外在壓力, 等於在限製孩子的自主性。 … 還是拿吃飯這件事來說, 本來這是很讓人享受的生理本能, 一旦我們把太多的關注放上去後, 結果將是什麼樣的局面呢? 孩子吃多吃少、吃快吃慢、吃這還是吃那、 是否吃飽等等都成了父母嘮叨的對象, 在這麼多的指點、祈求、期待、責難甚至強迫之下, 簡單的一個吃飯動作, 就被演變成一個壓力與反抗壓力的心理戰, 吃飯行為被異化成這樣的“自主權”爭奪戰, 孩子不想辦法通過在吃飯問題上給父母出難題 讓父母“輸下去”才怪呢! … 正所謂父母越是關注什麼, 孩子越是容易在哪裡出問題! 套用一個廣告語,那就是孩子的問題,父母造! … 很多家長在跟我交流時, 都會鬱悶地談到孩子這樣那樣的問題, 仔細審視這些問題卻發現, 這些問題大都是特定性情孩子的正常表現, 或者是特定年齡段的發展性問題, 比如,孩子怕生、膽小不敢上臺表演等, 其實並不需要特別焦慮。 但是,很多家長朋友卻很難釋然,總覺得孩子不正常。 每每遇到這種情況, 除瞭解釋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之外, 我總是禁不住提醒他們: 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製造”的, 你光盯著孩子的問題犯愁, 卻不去反省自己如何“製造”了這些問題, 即使能一時把某個問題壓下去,也是治標不治本, 因為問題的根源在你身上,而不是在孩子身上, 不改變自己的內在,孩子的問題是不可能真正消除的, 這是因為....  1.孩子的問題是父母內在焦慮的投射 每一個當父母的人, 都難免對自己的成長心存這樣那樣的缺憾, 孩子出生後,很容易本能地把對自己的不滿 投射到孩子身上,這就不難理解, 為什麼性格內向的家長看到孩子 不敢登臺表演更容易著急, 一個從小就容易受欺負的家長對孩子的忍氣吞聲 更加敏感。 … 因為家長心裡總是心存這樣那樣的焦慮, 自然禁不住在所關注的方面對孩子“明察秋毫”, 不知不覺就帶著問題的眼光去看孩子, 注意力在問題上,看到的當然都是問題, 而一些不是問題的行為無意中被選擇性過濾了, 其實我們關注到的問題行為, 只是自己內心焦慮的投射而已! … 2.孩子的問題源於家長內心的恐懼 “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是一個內心充滿恐懼、 對這個世界沒有安全感的家長, 因為對掌控局面缺乏信心, 這樣的家長往往希望能控製一切, 看不得孩子偏離自己的意誌, 結果就容易發生兩種情況: … 一種情況是管不住孩子。 孩子的身心發展自有規律,成長是跟著成熟節奏來的, 而不是跟著父母的期望, 一旦內心恐懼的家長發現孩子不按自己的要求來, 就會亂了分寸。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 另一種情況是孩子被管得服服帖帖。 看似應該合乎家長意願了,其實卻不然, 因為孩子是在家長的管束和控製下成長的, 長成的只能是父母設計出來的樣子, 但因為父母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孩子也不可能絕對完美無缺, 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出來。  3.你關注什麼,孩子就拿什麼問題來控製你 有個家長跟我交流孩子便秘的問題,控製不住地擔心, 問我該怎麼辦。這讓我想起女兒桐桐便秘的經曆, 桐桐的大便一度成為我們全家的心頭大患, 每次我們都要全家出動,連哄帶騙, 只要聽說吃什麼對通便有好處,我們都會拿來嚐試, 中西醫都看過,結果卻不甚理想。 … 我們越用心,小家夥的大便越糟糕, 直到折騰得我們失去了治療的信心, 不得不放棄各種精心安排的醫療食療。 誰知就在我們不再去管之後, 她的便秘不知不覺就好了! … 這段經曆讓我意識到,育兒過程中, 家長越是關注什麼,孩子就越容易在哪裡出問題, 因為家長的關注點是孩子控製家長最好的切口! 父母在極其關注什麼的時候, 弱小的孩子也會慢慢發現, 原來只要在父母關注的方面稍稍出點問題, 就可以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強大到可以跟爸爸媽媽抗衡! 所以,家長越是關注孩子的吃飯問題, 孩子的吃飯越成問題,越是關注孩子的成績, 孩子的成績越容易讓人抓狂。 … 4.過分的關注是一種壓力,讓孩子因焦慮而失常 一個好友家的真實而慘痛的經曆。 因為擔心培養不出成功的孩子, 好友從小非常關注孩子的學習,幾近嚴苛的地步, 孩子即使考個99分,也會被責罵。 為了給孩子一個盡可能優越的讀書環境, 從小到大,他都是托人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 高壓之下,孩子也的確非常爭氣,直到高中之前, 一直是班裡的佼佼者,可是上了高中之後, 當朋友因為希望孩子出國留學 給他換了一個高中預備班時,壓力之下, 孩子突然出了問題——嚴重焦慮,不敢抬頭看人, 總覺得別人看不起他,總是低著頭,神情呆滯, 跟他講話也沒大反應,不得不休學。 孩子休學這段時間, 愛兒心切的朋友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四處求治,在一次家庭係統排列治療課上, 孩子終於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 “如果低著頭更快樂的話,還是低著頭得好。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 顯然,孩子的軀體化症狀就是對學習壓力的逃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