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育兒挑戰面前,孩子的年齡是不可逾越的鴻溝。每一個育兒難題都需要附加孩子年齡多大,才可以被回答。 經常去企業和教育機構做育兒講座,被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我的孩子這個問題怎麼辦? 一般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都會去反問一句,“你的孩子現在多大?” 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一個育兒問題,沒有針對具體孩子的年齡,又如何回答呢?這也是發展心理學存在的目的。 扔東西,是探索,還是發洩? 半歲的孩子如果扔東西,是探索,還是發洩? 拾起探索的勇氣 大女兒半歲時候,對桌上的餐勺感興趣,好不容易抓到手裡,無意中掉了遞上,爸爸興沖沖拾起來,重新放回她的小手中。
但女兒好像發現了新大陸,又再一次把餐勺扔到了地上,以故意的方式。 爸爸重新撿起來了,女兒再一次扔到地上,反復幾次。爸爸不再拾起撥浪鼓,有點氣惱回到座位上了。 我很好奇問爸爸,“為什麼不撿起來了呢?” 孩子爸說,“拾起來還是要扔下去的,這個行為可不能慣”。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我一怔。突然想到,其實寶寶反復扔這個撥浪鼓,是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  我們司空見怪的自由落體,對半歲的孩子來說是未知的、新鮮的、好玩的。如果我們意識到她在探索,沒有回應孩子探索的契機,她就會慢慢減少自己探索的行為,感知和思維也不會在這反反復複中得到發展。 有時候,覺得做父母難,不是難在半夜餵奶、清晨遛寶,而是難在我們如何拋棄我們的成人刻板印象和老一輩的育兒觀念對我們的衝擊上,真正坐在這個小靈魂的位置,來思考她的世界。 半歲的寶寶剛學會坐,掉在地上的東西對於寶寶來說遠的如懸崖峭壁下的寶藏。沒有通過扔東西掉在地上的過程去體驗過自由落體,是不可能知道地球是吸引力的。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我們司空見慣的事情對於孩子都可能是第一次體驗。 如果用“孩子不能慣壞”的成人邏輯來思考,那反復縱容孩子就是不對的。但是從孩子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講,這是多麼好和她一起認知世界的方式啊,你來嘗試,我也來努力理解。最後的最後,我們才發現,我們的孩子才是我們的老師,教會了我們如何摘掉有色眼鏡去看這個世界,去感知這個世界,用最原始的動力,用最真摯的情感。 半歲的孩子扔玩具,多半是探索。所以當問到半歲的孩子扔玩具,怎麼辦?就不能稱為育兒難題。但是同樣,如果2歲半的孩子同樣坐在桌子上扔餐勺,那是另外一個情景,孩子一定已經認知了因果關係會產生的自由落體,那這樣的行為不能被單純理解孩子的探索行為,也許是孩子通過扔東西表達背後的小情緒,扔東西只是為了吸引你的關注。 所以,相同的育兒問題,因為不同的年齡背景,原因不同,解決方法自然也不同。
|